迟来的心动6.0

短剧大陆0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2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3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4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5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6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3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4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5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6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7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8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9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31 04:41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彩蛋

这题目绝对不是为了骗粉,一会儿我就会扣题的……

就说一点,中途菲洛梅娜对信仰是有过放弃的,最起码也是有过动摇,就是她想去教堂忏悔,却什么都没说只是在忏悔室外哭了一声那次,从教堂出来时也没碰圣水池的水。
但后来却用那篇憋屈的“我原谅你”理论及她儿子墓前的小耶稣回归宗教了,让我觉得有点突兀,不知道这确实是菲洛梅娜的真实心路历程还是制片方不想激怒任何人。

其实我倒能理解这种突兀的转折,就像我工作这么多年,单位一直在给上社保,然后辞职了,明知道这东西根本信不过,但还是在自己上社保一样,我们总会干一些自虐的事,只为了看看我都这么难受了,你还不给我点奖励?
也可以说是对彩蛋的期待,让我扣一下题吧……
比如那个终身禁欲的老修女,一辈子不破功不就是觉得最后能上天堂吗?
菲洛梅娜大概也觉得上帝这老小子折磨了自己这么久,自己都没放弃他,现在眼看半截入土,算了,还跟他混吧,说不定最后能拿到年终奖呢?
这也是我们互相厌恶的父母忍耐至今不分手、明知道写出来没人要的稿子还是要把它写完……等等等等人类神秘sm事件的终极奥义。
人生有始有终,所以即便你是个标榜自己总是半途而废的废柴,其实你也在为“终身半途而废”这个伟大征程能够有始有终而努力着。

不管如何,我还是决定从这个月开始就不交社保了,反正社保又不能让我上天堂。

 2 ) I forgive you

  这是一部关于执着与母爱的电影。
  这是一部大爱的电影。

  我在观影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宗教对于Phil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她不愿意放弃这个导致母子分离,造成一生遗憾的源头。 但是中途在Phil执意下车去教堂忏悔的时候,这个意义才显现出来。尽管天主教给了她无尽的伤痛,但同时其有时她的救赎。她并不是去请求别人的宽恕,她是在其中寻找自我救赎。这就是为什么Phil在忏悔室里哭的原因。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Philomena在面对破坏母子团圆的修女时,她的一句:“I forgive you." 与她相比之下,修行一辈子的老修女容颜扭曲,仇恨着(嫉妒着)这些享受过鱼水之欢的“不良少女”。Martin 问Phil:你为什么要宽恕她? 我是愤怒的,我不能够宽恕你(老修女)。你为什么不生气?你完全又理由生气!就算你用拐棍敲打那个可怜的老修女,上帝也不会责怪你的!

  但是,“I forgive you"一下子把Phil升高到了圣人的地位,这是耶稣,上帝才有的权力。Phil宽恕的不仅仅是过去在修道院中奴役她,导致她终生不得与儿子相见的 “恶”人们,更是宽恕了她自己,找到了救赎之路。

 3 ) 菲洛梅娜:A面小说,B面电影


要比较小说《菲洛梅娜》和电影《菲洛梅娜》的优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与一般的小说改编电影的延展与浓缩不同,电影《菲洛梅娜》与小说相比,几乎是从磁带的B面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完全不同的角度,与小说拼成一个完整的圆弧。电影像是小说的纪录片、旁白者、注解师,不同的解读,甚至不同的观点,让看完小说的读者能从全新的角度欣赏同一个故事。看完小说和电影,读者会惊异于一件事情可以从这么多不同的角度去讲述和解读,虽然不比《罗生门》是完全相反的观点,可是完全是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菲洛梅娜》由前英国记者Martin Sixsmith写成,讲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天主教高压的爱尔兰社会中,未婚先孕的女子不能保有自己的孩子,只能被送到修道院做苦工,医疗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而他们的孩子,以“领养”的名义几乎是“出售”给有钱的美国人。两千美元,天主教家庭,就可以“领养”到一个健康的爱尔兰裔儿童。经历了与自己儿子生离的姑娘菲洛梅娜,与经历了在懵懂之中就被迫与母亲分离的安东尼,在新大陆的生活,与养父家庭的不和、对自己来历的苦究,对自身性向的疑惑,在上层社会共和党中的体面工作与内心世界中途的挣扎……跌宕起伏的人生,如戏一般。而安东尼把所有的这一切都归咎于他生母的“抛弃”:如果连亲生妈妈都不要自己了,那谁还会爱你呢?带着这样的疑惑,他踏上了漫漫的了解身世之路……
小说是线性叙事,从1950年代娓娓道来,细致描述主人公在成长道路上的每个关口、每个戏剧化的场面,每个悲伤的结局。而电影呢?相比你也猜到了,是从母亲的角度出发的。影片甫一开始就到了二十一世纪,从修道院出来之后又在人间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菲洛梅娜此时已经是老妇了。她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当年被迫和自己的亲生骨肉分离的悲恸和遗憾总是萦绕在脑中挥之不去。恰好,她遇到了Martin,一个刚刚被迫辞职的前BBC记者,典型的劳动阶级、虔诚教徒菲洛梅娜和知识分子、愤世嫉俗的Martin之间充满张力的互动,在寻子之路上发生的点点滴滴,成了这部电影笔力最重的地方,是安东尼故事的反面,也是传奇的补写——看,在你传奇的人生之后,这是所有一切的根源。
一个孩子,从三岁起就和生母分离,被带到了完全陌生的家庭,开始全新的生活,应该是对过去的生活毫无知觉的。他被培养成美国的精英阶层,上了最好的私立大学之一,成了律师,去了华府工作,才华横溢,天赋异禀,成为他母亲口中的“大人物”。而菲洛梅娜呢?她一直居住在乡下,蓝领工作,爱看“霸道总裁爱上我”一类的爱情小说,举止粗俗,记者Martin一开始是看不起她却又无可奈何的。但是,这是一个母亲啊。这是一个被迫签下永远放弃抚养权的母亲,在五十年后对自己孩子执着的寻找,当他知道儿子的成就时,她的自豪感和所有的母亲是一模一样的:“他竟然是共和党的律师!如果他和我生活在一起,可能他也就能当个镇上的律师吧!”这样的话从一个教育、阶级都不高的母亲嘴里说出来,除了满满的母爱,还有什么呢?菲洛梅娜知道安东尼是一个同性恋时,这个天主教徒一点都不稀奇:“我有预感,他一直就是个敏感的孩子……”她和他在一起才呆了三年啊!安东尼以后走得那么远,那么高,但在母亲的脑海中,他一直是那个单纯敏感、母亲哭泣时能用稚嫩的手帮她擦去眼泪的孩子。她幻想他的一生,用最朴素天真的她的视野去想象美国的生活:“要是他流落街头怎么办?”“要是他没工作怎么办?”“要是他变成一个胖子怎么办?”“为什么会变成胖子?”记者奇怪地问。“因为美国的菜量实在太大了啊!”看,这是每个母亲心里的担忧,无论这个孩子是否在她身边,甚至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一面。
而在安东尼这边,他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他能记起他的故乡山川,知道自己来自爱尔兰,也知道母亲“抛弃”了自己。他循规蹈矩,在学校里各方面都表现出色,因为他对自己的不自信,就必须要求自己做到最好来让别人接受自己。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你是被抛弃的孩子,你是没有人爱的孩子。他觉得自己永远不配得到幸福,因而自虐式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毁灭自己的感情:不论异性还是同性,他的爱情结局永远是戏剧性地悲惨。他向神父坦白:“我的原罪就在于,我爱的是男人。”然而有真爱降临时,他又不愿意面对。他对自己的初恋情人谈起自己的故乡:“那好像一首歌,你还记得听到它的时候美好的感觉,可是,你已经永远忘记了它的旋律……”
他三次到自己的出生地——爱尔兰的一座天主修道院寻找自己的生母。修女们从始至终都拒绝了他的请求。最后一次,他得知自己罹患艾滋时,最后一次请求修女帮他找到他的出生资料。修女仍然拒绝了他。
小说和电影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没有替换。正如记者在电影所说:“不能改名,这正是这个故事的意义。”我看的书里,有安东尼三岁前在修道院的照片,有他参加成人仪式的照片,有大学毕业的照片,有当律师的职业照片,也有他回到爱尔兰修道院的照片。最后一张,是他的母亲站在他墓地前的照片。
五十年的寻寻觅觅,不过换来一抔黄土。当母子终于相见时,生离变成了死别。
最后一次受到修女拒绝时,他提出了最后的请求。他把他的财产捐给修道院,只求葬在出生的地方。他的伴侣跟他的养父大吵一架,把他带回了爱尔兰。最后的答案在电影里:母亲欣慰地发现,儿子还记得她,记得自己的故乡。
小说和电影里有宗教、有人伦、有道德、有自我的矛盾与冲突。小说里的照片,在电影里变成了录像。菲洛梅娜看着一帧帧安东尼逐渐长大的画面,感受着五十年来的母爱全部浮现在屏幕上,那是渴求却不可得的遗憾,时空交错中永远不能弥补的失落。再没有什么能比一个母亲失去自己的孩子更令人难受的了:而菲洛梅娜能对当年拒绝她寻找儿子的修女说声:“我原谅你了”,也让记者震惊,从而深思他与菲洛梅娜不同的价值观。他愤世嫉俗,以眼还眼;她受到如此多的不公正待遇,却仍然笃信上帝,善待自己。这是宗教间的冲突,在我看来,更是阶级间的冲突。大多数观众可能会站在记者的角度看问题,而菲洛梅娜最后与记者的融洽,说明这些价值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人与自己命运的妥协。
电影绕过了安东尼的一生,着重点在菲洛梅娜寻找自己的孩子身上。避重就轻,却用敏锐的笔触阐明了这一主题。朱迪•邓奇与Steve Coogan之间的互动有趣极了,两位精湛的演技能用一个眼神就把观众逗得忍俊不禁。小说则更充满戏剧性,很多地方能看出来是作者添油加醋的,我不太喜欢这种借着真人真事煽作者自己情的写作方式,然而作者笔力颇深,带着记者的客观与冷静,多用短句,每句常用“He”开头,像是旁观者在讲述不属于自己的故事。

 4 ) 《菲洛梅娜》:良善的力量

(芷宁写于2014年3月28日)
    有什么比把一个幼小的孩子从深爱他的母亲身边生生带走,更能伤人心的?有什么比看似慈善的宗教人士将孩子卖掉,更能毁坏虔诚教徒的信念的?还有什么比母亲千里寻子更具有人类心理最基础的需求的?英国影片《菲洛梅娜(Philomena)》截取了一段不堪的真实事件,并用洗练成熟的光影手法将寻常而激烈的人类感情梳理的不同寻常,且平实辽远。
    该片剧本有着一个巧妙的结构,这样精妙的架构恰能将叙事的紧凑与疏密分配地合乎观影需求,影片的格局不大,虽然因寻子的主题,人物往返于欧洲和美洲之间,但这种地域上的跨度并不使影片显得庞杂凌乱,反而因主题思路的清晰、基本架构的合理而显得有序有致。
    影片在看似显而易见的寻子主题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特别是关于宗教信仰的部分,该片交织着两种截然不同立场的对撞和交锋。记者马丁·斯克斯史密斯和老妇人菲洛梅娜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体现着两个阶层的思维模式和心态,见多识广的记者代表着一些所谓的有识之士,他们基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阅历眼界,对宗教的虚伪性和欺妄性有着强烈的反感情绪,他们用相对客观和理性的立场,看待被寄予精神寄托的信仰,他们仿佛永远清醒着,永远在批评这个世界的不美好,甚至是阴暗面,他们永远有着理想主义遭遇现实坚壁的愤慨,也正因为如此,此类人的内心总是缺乏最基本的安宁平和。
菲洛梅娜代表着那些没受过多少教育,做着最底层工作的普通民众,她终生笃信宗教,即便被那些教条所束缚所伤害,她依旧选择依靠信仰的力量度过人生的艰难,即使年老的她因极度的绝望而恍惚了片刻,但她始终希望自己能获得救赎。一些俗套的爱情畅销小说也能博得她的开心,即便自身遭遇不幸,她依旧相信那些系列爱情小说中所讲述的同一类的爱情故事,而且乐此不疲。在经历了最致命的不幸打击、经过了一系列的挣扎煎熬后,菲洛梅娜依然能津津乐道地对记者提起另一个俗套的爱情小说。这样的结尾反而令人动容,简单而善良的人总能让人叹惋,并衷心祝福她。有人认为菲洛梅娜的信仰和精神境界是她所受煎熬的源头,试问在这个世间有谁不受煎熬呢,那个头脑清晰、通晓冷僻历史的记者又何尝不是在为自己的思虑和精神境界所苦呢?
    影片有几处剧情设置颇有造物弄人的意思——儿子在母亲未知的情形下,于弥留之际寻到自己出生的修道院,并选择埋骨于此;而母亲却在未知的情形下,寻找着儿子;记者曾在未知的情形下,近距离接触过担任政治人物幕僚的菲洛梅娜之子……而始终知道母子下落的老修女却一直缄默着,当记者对其欺瞒的行为表示愤怒的时候,修女依旧振振有词,然而,这宗躲在宗教色彩下的邪恶犯罪,最终得到了菲洛梅娜的宽恕,因为她不想和记者一样活得那么不平静。
影片的表演部分也令人叹服,该片的故事情节给演员的发挥留下了不小余地,而朱迪·丹奇和史蒂夫·库根都将表演的分寸拿捏得很好,没有因为有大段情绪激亢的戏就肆意宣泄,这中间体现了他们对戏份、角色及其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也体现出他们都是拥有深厚表演素养的演员。库根还是本片的编剧之一,他在片中的表演既衬托了丹奇的角色,也将人物塑造的合情合理。
丹奇的表演十分真实自然,令这部根据真实事件和记者书籍改编的影片有了最可靠的再现依托,当菲洛梅娜得知记者曾和她的孩子有过一面之缘时,便不断地询问详情,此时丹奇的眼中闪烁着母爱之光。当菲洛梅娜最终说出原谅的话语时,通过丹奇相对克制又相对动容的语言和表情,观众深切地感受到她说出此话的不易,体会到这短短的一句在她心中辗转过的次数,且每次辗转都是刻下痕迹的。
比较欣慰的是影片对主要人物塑造的落点,与其说丹奇诠释的菲洛梅娜是个笃信宗教的虔诚老太太,倒不如说她是一个历经苦难依旧拥有真正单纯善良品质的好人,这也恰恰是影片最具力量的部分。
(杂志约稿)

 5 ) 关于接纳和救赎

据说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

老修女以为“守住贞洁的誓言,克己和禁欲可以离上帝更接近”,而对于那些“罪恶的”未婚怀孕的女孩及她们的孩子没有过任何怜悯之心。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神爱世人”,但如果没有接纳和包容,又怎么去爱呢。我相信Philomena对儿子Anthony是爱,他的性取向,他的死因,有关他的一切,她统统接受。Philomena对老修女也是爱,面对欺骗,她选择原谅,一句“I forgive you”不单单是对修女的救赎,也是对自己的对白。

50年的等待,最后发现“我们寻找的旅途,又回到了原点,在记忆中最初的地方”。

如果没有了人情,所有的信仰,不过是个人对宗教的曲解罢了… Martin对老修女说的那句“I couldnt forgive you”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6 ) 「Quotes」

「Its funny isn't it? All the pieces of paper designed to help you find him have been destroyed, but guess what, the one piece of paper designed to stop you finding him has been lovingly preserved. God and his infinite wisdom decided to spare that from the flames.」


「Just cuz you're in first class it doesn't make you a first class person.」


「You should be nice to people on the way up cuz you might meet them again on the way down.」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 T. S. Eliot」


「The Lord Jesus Christ will be my judge - not the likes of you.

Really? Because I think if Jesus was here right now he'd tip you out of that fucking wheelchair - and you wouldn't get up and walk.」


「Philomena: Sister Hildegarde, I want you to know that I fogive you.」
「Martin Sixsmith: Well... I couldn't forgive you.」

 短评

有些故事换一个角度真的就不一样了,在这个寻找的故事里,结果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遭遇的人生百态。宗教组织和信仰宗教的人,人的意志歪曲了很多东西,在冰冷刻板的宗教面前,人情没了,忏悔和赎罪都不过是一句自我麻醉的空话。人间哪来那么的罪,是因为有了宗教,才有了罪。★★★★

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你高高在上时,应该对下面的人都好些。因为等你掉下来的时候,说不定还会遇到他们”关于母亲,有时候他们老着,只是需要一点活着的念想。当她最后听到儿子要埋葬在自己的故乡时,所有个人遗憾和旁人冷眼都那么不屑,眼角湿…赞配乐、摄影、故事、表演,及同性儿子的支线,今年最平凡而温暖的电影。

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结尾眼睛酸酸的,非常感人,编剧把一个简单的寻子故事写得饱满而精彩,小格局蕴含大思想,无论宗教信仰不同或是性取向不同,阶级不同,国籍不同,电影意在赞美人与人之间理解和宽容的力量

13分钟前
  • 兮称
  • 推荐

人物塑造很饱满,节奏起伏也很舒服。整体感觉还是略清淡了一些,留白的内容和力度都不强,致使形式本身的清淡仅仅停留在了清淡的表层。

18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但也能从很多面解读,比如宗教,亲情。不过最感动的仍是最表面、最直接的那一层,就是菲洛梅娜与儿子的感情,思念以及遗憾。这样的故事会让你坚信亲情以及它的可贵。朱迪·丹奇与斯蒂夫·库根都非常出色,性格的多样性。影片在质疑宗教伪善的同时,却也让你从菲洛梅娜身上看到了闪光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奥斯卡季过去半年再看,今年奥斯卡9部最佳影片的提名里,这部才是最好的。如何把所有复杂的道德宗教探讨溶进温情主义的故事里,这部电影堪称教科书。

25分钟前
  • 克隆加v239203
  • 还行

五十年离散之痛刻画的绵长深情,但等找到儿子后却表现得很潦草,尤其是菲洛梅娜对于修女的态度,他们的信仰之争都无疾而终,除了故事本身没有更多可以回味的东西。同类还是“橙子与阳光”更好些。

2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喜剧与悲剧的交融通过宗教的善与恶来体现:菲洛梅娜是宗教的善,是影片幽默笑料的来源;修道院扭曲宗教造成的伪善是恶,是故事的悲剧根源。片中悬念的转换也很精彩,录像带一段是泪点的爆发。对于不信教的我们来说,看后估计只想一把火把修道院烧了吧。囧

3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亲情最让人感动

33分钟前
  • 咿呀咿
  • 还行

和佩恩的《内布拉斯加》相似,一部关于父亲,一部关于母亲,但佩恩的立足点在于包容,本片则在于宽恕。朱迪丹奇与史蒂夫库根一热一冷,煽情幽默手到擒来。回到原点的环形结构象征着人物的受难与修行,比起丑陋的权威,菲洛梅娜才是真正有资格说出“原谅”一词的圣者。往事随风,人间善恶,留后人评说。

35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在五十年后抵达另一片大陆收集她所缺席的那个人生留下的痕迹,哪怕对一句问候或一次握手的描述都能让她幸福雀跃,爱尔兰的雪也终于不再那么冰冷。『在所有旅程的终点,我们都会回到启程之地,并第一次认识那里』。让人感动的并非面对恶之源时的『我原谅你』,而是至爱者藏匿的秘密从未逃过你的感应。

38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Philomena这个角色最精彩的一点就是我们同时在她身上看到了宗教的两面性,正是宗教的伪善让Phi一生与孩子天涯两隔,也正是宗教的教化让这个没读过艾略特的普通人拥有了宽容的勇气。笑点泪点结合的非常好,后半部分的转折带着不能剧透的情绪感染力。缺点就是两位主角的个别主动选择过于简单带过了。

43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分别五十年,可当她看到儿子照片的第一眼,就知道他是gay。战胜时间性的血浓于水。其实宗教和信仰只是一条路上暂时结伴的路人,真正的信仰总会挣脱宗教的束缚,追求内心无垢的星空。真人真事,增加厚度。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相当喜欢的英国电影,温情感人,笑着笑着流出了眼泪 (q&a环节时Steve Coogan说预想到“philomena 宽恕那些修女”这个情节观众是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他的角色特意加了一句“i wont forgive you”的台词,太贴心了<33333)

52分钟前
  • Sammy
  • 力荐

1、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爱人亲人都一样;2、JudiDench和SteveCoogan的表演撑起了感情克制的温情电影;3、人活着都有信仰,但那句I couldn't forgive you真痛快;4、腐国电影时刻不忘贱贱的冷笑话和基情;4、剧本母子情感部分比较感人,修女宗教信仰部分则很难共鸣

56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故事并不复杂,亲情感人

60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还行

年度最爱!拥有我最喜欢的故事元素和模式:各自有独特性格的一老一少踏上一次有目的的旅程,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后露出一个动人的真相。全片画面犹如加lomo滤镜一般,幽默都很classy。说是喜剧,却温情缭绕、催泪必杀!朱迪·丹奇演的这个老太实在太惹人爱!喜欢她的博爱和胸怀。

1小时前
  • 望潮
  • 力荐

一个大爱的女人,年长却天真,在寻子途中带给我们满满的感动与小小的欢乐。她用自己的方式净化了所谓圣洁实则伪善的教堂,用自己的方式与天堂的儿子心心相映。两位主演不遗余力的为我们送上了年度最感人的一次电影旅程,他们塑造的两个人物让我们在悲伤的故事里看到了欢乐,也在欢乐里体会了温情脉脉

1小时前
  • 饮歌
  • 力荐

又哭又笑的看完,上分钟还揪心抹泪,下分钟又被老太太抛出一个安.博琳的梗逗得吹起鼻泡。有的人在宗教庇护下以基督之名行使着恨,有的人在宗教迫害下籍着信仰修炼出纯净宽广的心灵。无论I forgive u或I couldn't forgive u,都掷地有声,都可以挺胸去到上帝跟前,而最卑贱的,恰是那至死冥顽的掷石者。

1小时前
  • 匡轶歌
  • 推荐

对待宗教态度的选择促成了悲喜剧,最难得是她能够将儿子的性向和死因视为正常,想要的只是知道他生前任何一点细节。在夹缝中没有仇恨而是珍重的宽容。而对于观众,还好有记者这句:"I won't forgive you."

1小时前
  • 蜉蝣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