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二季

综艺大陆2017

主演:许知远,马东,克里斯托弗·诺兰,蔡国强,张艾嘉,西川,汪建,林志玲,罗大佑,李诞,许宏,王小川,刘畅,姜文

导演:内详

 剧照

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2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3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4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5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6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3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4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5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6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7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8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9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41

详细剧情

  《十三邀》是一档为许知远量身打造的节目。他“带着偏见出发”,对话罗振宇时“针锋相对”,探寻”二次元“时恐惧且焦虑,采访陈嘉映又“感到被碾压”,在一次次谈话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认知和情感的疆界被拓宽。”

 长篇影评

 1 ) 用尬聊,才能切开大众迷狂的剖面!

《十三邀》播到第二季,许知远终于被推到各大内容媒体的讨论中心,只是负面的评价都言谈甚浅,似乎大部分都停留在采访的技巧及风格,或者直指许知远式观念的偏见陈腐,如果仅在这个层面讨论,那《十三邀》第一季的任何一集,都可以直接被否定掉,何须等到第二季的归来,只是因为新一季第一集这号人,是马东,及其背后代表的娱乐狂欢的“思潮”。 常常说尬聊,殊不知,尬聊才是《十三邀》的最大特色,如果说柴静的《看见》是用一种体制内难得的温婉一刀,试图去戳穿迷障的社会百态,那许知远的《十三邀》则是用一种心理攻防式的尬聊,去击溃流行文化背后所过分圆滑的意识统治,前者娓娓道来,但四两拨千斤,后者生涩难懂不招待见,但刚性浓烈,都不失为时代的一面镜子,照出大众迷狂下的理解疏漏。 结论不是《十三邀》的核心宗旨,也从未心存侥幸地妄图使被采访人缴械投降,就像许知远抛出的几个或直接或晦涩的“偏激”问题时,马东依旧神态自若地予以回复,而答案是狡猾还是违心,不重要,对峙才是这种尬聊最可贵的地方,《十三邀》想要做的,或者试图通过许知远人格想去切开这个社会的出发点,在于:我们需要讨论它,纵使它显得不合时宜,我们更需要重重击碎它,不断重建,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看待人性、看待舆论、看待娱乐、看待一切世界成分的本质,这仿若文学,这种探讨即是文学。 最后谈谈许知远说的思维诱惑,以及现代人那种自以为甚高于人的思想自觉,这如王朔笔下的“知道分子”,就像昨晚罗振宇的【得到】举行的002号知识发布会,当知识仅仅作为所谓社交货币存在,那再无知识分子,只有通街的知道分子,在鼓吹效率的同时,如果只追求广度而罔顾纵深,那这种知识需求与鸦片又有何差别,这也是在奇葩说走到第四季的时候需要站在其对立面进行审视的原因。文化的意识形态需要正态分布,奇葩说和得到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但伴随着商业法则的驱动,这类似的意识引导已经出现局部迷失的隐患,那《十三邀》及许知远直言不讳的拷问,也当无可厚非。

 2 ) 当马东说自己底色悲凉的时候,他在说什么

今天豆瓣热点推了一篇《许知远其实很会采访》,终于从比较温柔的角度分析了一下最近被骂成筛子的许老师。当所有人都在骂的时候,我去看了《十三邀》第二季的第一期,看之前就带着偏见,看下来却仍然没觉得许知远有大家说的那么差。《会采访》的作者说的很对,对谈不是辩论,不能用谁压倒了谁的角度去看,能激发出内敛如马东者对世界的某些真实观点甚至是情绪表达,许知远的工作其实完成得不错。

但在接近结尾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段话:“说实话,我真的没看到马东有什么‘悲凉的底色’,像许知远这种榆木脑袋不知道变通、在第一季里被怼得够呛、第二季还是死不改悔的人,才是“悲凉的底色”,但是像马东这么会变通,会适应,会合作,会拥抱资本,会逢原,眼明心亮的人,哪里有什么悲凉啊。”

许知远“榆木脑袋不知变通”导致被“怼得够呛”,这充其量可以说是在遭遇上比较惨。而所谓“底色”,是比这更深的东西。

整个节目看下来,马东应对机智得体,大多数时候从容不迫,态度看似诚恳真挚,但总带着一点更深层的狡黠。很多人说许知远隔靴搔痒,问不到点子上,所以没法挖掘到人物的内心,但过于专注批评许知远会使人们忽略了,马东本身实在是一个聪明到十分不热衷于袒露自我的人。所以尽管马东说了很多关于时代、关于文化的精辟语句,但最打动我的只有两句,一句是“因为我没那么自恋”,另一句就是“我们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底色悲凉”。他真正袒露了自己。

马东的悲凉底色,也许只有同样底色悲凉的人才能理解。“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就不底色悲凉了吗?“会变通,会适应,会合作,会拥抱资本,会逢原”就不底色悲凉了吗?

我理解的马东的底色悲凉,是在最深处对一切不抱希望。

马东所说的“不自恋”,不只是对自己的不偏爱,还有更深一层的,对于全人类的不偏爱。这种态度,类似于李诞的“人间不值得”。

人是动物。动物要吃要喝,要繁衍后代,要娱乐狂欢,这些是真实的。资本权力是人类兽群的生存规则,这是真实的。而自由和真理不是真实的,它们飘在屋顶天窗之外。

历代知识分子做的,就是开天窗,擦天窗,大乐观派如许知远,甚至会去伸手够白云。而许知远之所以去够,是因为在心里最深处,他觉得人类够得到。

但马东不这么觉得。马东觉得够云彩这种想法过于把自己当回事儿了。他从小看红楼梦,看父亲如何从旧相声界挣脱成新中国相声第一人;他在澳洲打几份工,体验的悉尼完全没有许知远读给他听的那么罗曼蒂克;他回来做电视,因为涉及敏感议题被封……马东真实地看到了夹在白云与人类之间的厚厚的坚硬的屋顶。这不是觉得云不值得摘,而是对人类没信心。

但马东(和李诞)之区别于油腻中年男性在于,后者看穿了这是一个名利场,就拿这句话到处去教导小姑娘。但马东们看到了屋顶,生活在屋顶下,却从未收回对屋顶之外云的凝视,也一直在变幻着方式把窗子擦亮,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云。

对人类不在意的人,不涉及“妥协”,谈不上“失望”,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希望。

“一个很明显的粗鄙化的倾向……”

“我们曾经精致过吗?”

因为我们是人类,人类都这样。这还不悲凉吗?

人间怎么样,人间不值得。李诞那句引自李小龙的“be water my friend”,送给许知远老师也许很合适。

所以喝酒吧,朋友们。

 3 ) 你对《十三邀》中许知远最关心的时代命题有何看法?

对于许知远,我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从马东的那一期开始关注他的节目,一期期看下去,倒也不觉得他讨厌,也理解他对娱乐化的焦虑。他总是一遍遍地问嘉宾,“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了”“这个时代是不是更加粗鄙了”“过去那个时代你怀念吗”等等。

而他的每一个嘉宾,似乎都比他现实。

如蔡澜、白先勇,过去俱往矣,只争朝夕。

如马东、罗胖子,怀抱科技与年轻人。

如西川,在文化道德和生存道德的选择下,承认自己俗人。

如诺兰,我不能评价。

如林志玲、李诞,人设不能塌。

就像很多人所说的,许知远在这个讲求现实的社会,有点那么不现实。但也是这份不现实,让他有点固执地可爱。

大众更愿意去指责一个人贪图功利,而不会去指责注重时代命运和理想的那个人,哪怕那人的表达方式有一点笨拙和自负。所以不管许知远招了多少骂,问题问得多么偏颇,这档节目仍然有它的市场。

但是我对许知远仍然存在着一些抵触,刚刚在打开圆桌派的时候,我突然明白这种抵触从哪里来了。

许知远总在说年轻人变得不向往崇高了,不爱看书了,不注重理想了,但他从来没说出为什么,而他的嘉宾要么不答,要么与他一样,感叹“是啊”。看完了两季《十三邀》,我既不知道时代为什么堕落,也不知道过去为什么崇高,所有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用几个专业词带过,留下那些"肤浅“”粗鄙“的指责。

但是看圆桌派的时候,谈到佛系青年的时候,他们会说现在的大学生脸上都很茫然,他们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也不像我们当年那样不愿意听就逃课,他们逆来顺受,乖乖地听着,然后茫然地看着你。

这个时候,我心里一惊,这不就是我吗?!!

窦文涛的节目,总是以生活见哲学,锵锵也好,圆桌派也好,都是从当代年轻人的情境说起,然后通过嘉宾引出更深的哲理和学术讨论,所以他让我觉得他在观察年轻人,理解年轻人,他不会单单说现在的年轻人有多么不好,他会问为什么,他会想哪里出了问题,他也会指点,表达他对年轻人的期许。

而许知远的节目,先不说节目的部分注水以及他反复的自我独白。很多时候,他似乎想说服嘉宾,得到嘉宾的认同,如同对待他的观众一样。他更像在做一档精英会谈,以大见大,但对于没有看过那些书、没有拥有那些情怀的人而言,是那么难以接近。

而当他在谈论对过去如何如何向往的时候,我甚至有些难过,因为“无知之幕”里说,在帘幕拉开之前你都不知道你是谁,也许你仍然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也许你生于贩夫走卒,也许你出生于战火连天。许知远好像是哪个大院出生,放到那个时代仍然殷实,而我大概都没机会读书,十几岁就嫁人了吧。

所以我敬重那个时代的知识与创造,但我绝对更喜欢现在的时代。我们当然应该去关心这个国家的未来和时代的命运,但是当我们天赋平平,生于人世,又面临着新时代的诸多新问题时,也有权利选择先把自己的生活拎拎清。

所以有时候我又想,许知远大概和高晓松一样,他愤怒的是北大、清华的精英们都没有情怀了,而我大概都不能被划到他愤怒的对象当中去。我还在为找工作发愁,为不知所云的毕业论文发愁,我也没有那些知识分子家庭的情怀。

这样一来,听着许知远的责问,我就更难过了。

我大概喜欢文涛、马东那样的,温声细雨地对着你说,我知道你很难、我知道你很焦虑、我理解,但你看,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看,有空你还可以去看看XXX的书,我的见解就是从他那儿来的,也许对你有些启发。

 4 ) 许知远的忧伤其实是大众的一种错觉 | 许知远对话李诞

某种意义上,《十三邀》就是一档以许知远的价值观为视角的谈话节目。 《十三邀》直接摒弃了客观、中立的专业原则,赤裸的标榜节目就是“带着偏见出发”。节目制片人朱凌卿说,“我们提供观念本身,观念之间的交锋,观念生长的过程,但是我们不提供也不判断观点的对错。” 2018年1月18日这期节目,是许知远对话李诞,认真看下来完整版,内容很有趣,有趣之处在于许知远和李诞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不是指双方言语的交锋,事实上,两个人聊的既真诚又开心,吸引人的地方是,许知远作为一名秉持精英主义、崇尚严肃文学的知识分子,和李诞,这个活跃在大众娱乐领域的脱口秀艺人,两个人呈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 许知远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写书、开单向街书店,他的创业项目—单读app,内容定位高级又正统。许知远是一个不会甚至是不屑于取悦大众的人,李诞评价许知远的语言体系的三个特点是,很不口语、和大众割裂很严重,以及受很多批评。 如果读过许知远的书,会非常认同李诞这个总结,许知远的文字确实对读者不算友好。 “他们没有被当做独立的个人来看待,而只是巨大的经济社会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他们渴望在这里被启发,被引导,被激发出生命中最灿烂的东西,并寻找到自己最想走的道路。” ——《祖国的陌生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中国——就像沃尔特·李普曼所观察到的大多数落后地区——“人们渴望被统治”。这意味着,人们不再需要以个人之力、家庭之力来对抗时代的震荡。” ——《时代的稻草人》 许知远的书中,随处可见的词语是时代、巨大、空虚、无力,他还擅长引用,引用那些对大多数人来说很生僻的作家所说的话。虽然许知远活在这个时代,但他本身并没有融入在这个时代中,所以不管是在书中还是节目中,他一直在拷问、反思发生中国大地上的事情,为什么现代人逐渐丧失了反抗性?人的精神世界怎么可以如今天这样匮乏?为什么肤浅的东西会流行起来?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他怀着一颗赤诚的好奇心,孜孜不倦地寻求答案。 正是许知远这种太过于咬文嚼字的语言风格,被人认为是 “陈旧” “不融入社会” “拧巴”,除此之外,许知远另一个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他从来不避讳谈及女人和性,这点被营销号抓住之后,开始大做文章,批判他“油腻”“直男” “猥琐”。 许知远最新推出的音频内容,叫《艳遇图书馆》,艳遇,这个露骨又迷人的词语就这样被大张旗鼓的放在名字中,许知远在这个音频节目中谈一些城市,也谈与该地有关的书籍和故事,当然,也谈一些男人,和女人。 只是有时候,人们只知道他谈女人。 李诞把自己定义为艺人,艺人是需要靠大众赚钱的。他研究喜剧研究笑的成因,加上这几年积累的舞台经验,现在已然锻炼出了敏锐的抓住大众嗨点的能力,他写段子的时候就能想象出观众在哪里会笑,在跟许知远聊天过程中,他同样能快速捕捉到许知远说的哪句话会引起网友的反感。 在节目里,李诞问许知远,“你想怎样死去”,许知远回答“死在女人的身上”。 李诞说“这就是知识分子和艺人的区别,这么想我也不能这么说” 许知远下意识地问,“为什么呢”,李诞回答,“会少赚很多钱” 。 采访快接近尾声时,许知远察觉出来李诞在采访过程中并不是彻底敞开心扉的,因为有些话题是难以进行的,李诞戏谑着,嘻嘻哈哈调侃道“我是艺人啊,我得赚钱啊,我在您这哐哐走心了,啥都说了,回头……” 在镜头面前,在镜头之后的数以百万计的大众面前,李诞非常明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而许知远不明白,许知远过于真诚,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尽可能袒露出来,但许知远也不需要明白如何做一个让大众更喜欢的人,正如李诞所说,许知远是自己的强者。 许知远是一名坚定的个人主义者,他怀疑宗教,认为个体本身,有一套寻找意义的系统。许知远欣赏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那些熠熠生辉的、壮丽的、崇高的、无法被替代的事物,同样,他也渴望自己死去的时候,能为后人留下些有价值的东西。 学社会学出身的李诞,坚信人是为别人而活的社会性动物,李诞就是想成为社会的一个齿轮,正常运行,或庸俗或渺小,有妥协有适应。他丝毫不介意自己活在浅薄里,当有一天这个世界消失了,他希望自己是烟消云散的一部分,不需要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都行,都可以,无所谓,这是李诞回答很多问题的态度,许知远认为这种方式是反谈话的。 许知远问李诞“你觉得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呢?” 李诞回“就是好笑吧”,许知远反问,“跟普遍的无力感有关系吗?” 许知远会不自觉的联想到宏大叙事,试图找出普遍现象下隐藏的某种高深莫测的本质,而李诞的字字句句都散发着解构主义的气息,反感深刻,不追求崇高。这听起来多少有点像佛系少年,也确实,李诞是认真钻研过佛学的人,在采访中,他还谈到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佛是,宗萨钦哲仁波切。 但实际上,李诞真的浅薄吗,当然不。 当大多数高中生都沉浸在明媚忧伤的青春文学中时,李诞高中在读弗洛伊德、王朔、米兰昆德拉,采访中,许知远经常谈及外国名人和经典著作,李诞的知识储备毫不逊色,可以跟许知远聊诗歌聊历史、聊哲学家以赛亚柏林,聊库斯图里卡,聊布可夫斯基。 李诞对艺术也有自己的审美和见解,他深知小说是高级的艺术,脱口秀不是高级的。李诞认为最好的作品,应该是读完之后心中萦绕着某种不知名的情绪,而不是非常流于表面的哭、笑或者是其他实际的改变。 许知远评价李诞的文字很干净。读李诞的书,能感受到他对写作确实是有洁癖的,他说自己最喜欢的时代,就是他文字里那个世界。写作对于李诞来说,更像是一块保留着纯粹自己的乌托邦。 其实,李诞曾经也是忧国忧民的文学青年,改变他的一件事情是,大学期间在《南方人物周刊》实习时,他坐电梯听到两位同事“托人”买春运期间回家火车票的对话,而他自己的返乡车票是去车站排长队买的,他想,两位同事其实并没有做错什么,如果可以通过“走后门”的手段买到火车票,他也不会选择排队。 大概就是这个时刻,李诞认识到,所谓的内心世界的秩序,其实是那么不堪一击,崇高只是自我感动,那么,索性就彻底融入这个世界,跟着社会运转起来。 那时的李诞20岁刚出头,就决定了放弃做一个文艺青年。 如今李诞28岁,他说,其实自己是喝三块钱的啤酒也能很开心的人,窝屋子里喝一辈子酒,也行,他也有欲望,只是发现有些事情被满足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开心,而是也就还好。 这一点,许知远与李诞不同,许知远,这个40多岁的中年男子,会去马尔克斯走过的地方,并且心潮澎湃,是发自内心的欢愉,许知远依然有对伟大的人的崇拜,享受那种切身走在他们走过的路的体验,这像是一种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对话。许知远如今最想去南美看看,一个洋溢着热情,有歌有舞的地域。 许知远比李诞大了13岁,但许知远却更充满了生命力,那种镜头面前赤裸裸的真诚,那种对每种情绪的解剖,那种循着自己的好奇心挖掘被采访者时的笨拙和用力,那种内心深处对经典之作一尘不染的敬畏和热爱。 李诞说,不要享受忧伤。 许知远毫不犹豫的说,忧伤当然是很享受的。 能享受忧伤的人,会活的不快乐吗。 非常开心这期节目让人看到了许知远的另一面。

 5 ) 我们真正想要的

目前,我看的《十三邀》并不多,有马东、罗振宇、蔡澜、白先勇、俞飞鸿、李安、陈嘉映这几期。
印象很深刻的一幕是:许知远拿起一本书念了一段不算短的话,问马东怎么看。
马东在听的时候表情是有含义的,但我并未明白含义是什么,但他的回答很明确:“我觉得写这个的人,想多了。”
想多了——这是我对许知远的认知。从马东的理解来看,如果这件事不能愉快地玩耍下去,进入了一种无解的、纠缠的状态时,就是想多了。
在我的理解来看,想得多是一类人在冲突中、在撕扯斗争中,总想去寻求一个答案或结果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中断。

许知远邀请这么多嘉宾,只是试图做两件事。一:这个人背后的真实心态是什么,是否恰恰与他所表现的言行相反。
一定程度上,我认为他成功了。
比如:1、他问马东关于娱乐的本质,热闹的背后是否是空洞的,不值得的。
最后马东也说了一句话:没有什么能掩盖悲凉这个底色。在行为上,马东表现出了极度的欢乐和与时俱进,但他恰恰说,他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许知远才是乐观的。
马东说:当他看到有人用力生活的时候,他就觉得乐。


2、他问蔡澜这个享乐主义者有没有如他的快乐一样多的悲伤?
蔡澜喝的什么饮料我不知道,但他“喝”这个动作,他的眼神也是有意味的,他回答:“我是一个把快乐带给别人的人,所以我会把不开心锁进箱子里”。
而且在前面的讲述里,蔡澜关于艺术、金钱等也有过很多困惑,但最后他找到了自己和解的方式,那就是吃喝开心。
3、他问俞飞鸿在强烈的秩序美感的背后是否也有不受控制的一面。
俞飞鸿的表现和回答都没有失序或疯狂的一面,她的答案是:“对于生活的一切我都坦然接受。生命本身豪无意义,所以才要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这是否可以解释她的秩序美感的来源?

4、他问李安持续创作的来源以及他性格中温和的这一面是否会影响他的创作和生活达到更高的高度。
李安导演给我的感觉很特别,他谦卑,不是意气风发功成名就,甚至有一点忍受的姿态。
李安回答:持续的创作来源于持续不断地直面问题并思考问题,总会有问题出现在下一个人生阶段,而他也不会放弃思考。其实这本身恰恰是“坚韧”的最好解释。
至于“温和”,李安说:“我在生活里是一个很温和的人,容易讨人喜欢,不太可能做到激烈。”李安没有解释他的温和。倒是白先勇那一期,许问:“如果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不一样怎么办?”
白说:“我会坚持我的想法,但我不忍心伤害别人”。
这可能也源于他的家庭氛围,白先生讲他的父母应该知道他的性向,但从没有讲过,更没有打骂的行为,他的父母都维护着他的尊严,不忍伤害。
我想这可能也是李安温和的原因。
5、他问罗振宇将知识变成付费的经济产品是否有悖于知识分子的情怀。
罗振宇回答:我的产品对得起我的用户就是情怀。可是他也举了一个令人感动的例子,《经济学通识》曾经点亮过某个并不懂任何经济学的人。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人都在对自己做一个反面陈述,马东狂欢背后是哀伤,罗振宇市侩背后是情怀,蔡澜享乐背后是悲痛。
但一切并不完全如此。
这就是许知远试图做的第二件事:作为一个想得多的人,与这世界有着冲突,他试图向这些嘉宾学习更好地生存方式,他是来解惑的。如果说对其他嘉宾,他都有审视和批判的视角,但他在陈嘉映这一期,俨然是寻找心灵导师的模样,他讲出某种程度上不喜欢自己太过自我,无法更宽广地去理解这个世界。
可是陈嘉映问:“你真的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吗?”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过去此刻未来我们都不知道。亚里士多德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可是我们的“省察”,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
的确,每一个嘉宾都带来了他们的答案。
马东狂欢的背后是对快乐的珍惜和智慧,蔡澜享乐的背后是对苦痛的原谅,罗振宇市侩的背后是不顾一切的埋头实干,李安和白先勇温和背后的坚韧和包容。
但许知远还是那个许知远,他依然会想很多无意义的事,依然无法忍受很多事。

就像这个节目里很有深意的一幕:三个年轻嘉宾很热情地讲述《奇葩说》的辩题,许知远却打断了他们,用手机放了一段轻音乐。
静默的时间,音乐流淌。
三个年轻人的表情就是所有不同性格互不理解的人的表情,尽管我们所遇到问题的根源是一样的,但我们最终都选择了自己的方式,不断调整,走出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6 ) 马东与许知远,就像叶问与宫二

许知远邀请马东到他的视频节目里做了一期对话,结果被骂惨了。昨天我群就在讨论,有的朋友很反感他,后来听说某群里的小朋友们就许知远这个人就吵了一中午,我觉得这太可爱了,于是也去找了视频来看。不成文的随手写几点感想。想到哪写到哪了。

1、其实视频的内容真的还是挺有意思的,马东和许知远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因为许知远比较直接,所以马东也没客气。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不算是一次采访而确实是一次对话,如果采访的话,记者当然可以提出犀利的问题,但是不会像许知远这样直接抛观点。我们平时看的杨澜访谈,鲁豫有约什么的许多对话节目,只是以对话作为形式的访谈。我帮这样的知名访谈节目做过策划,提纲都是要跟对方事先做过沟通的,其实真正的对话,怎么可能是不允许另一方有观点的呢。

2、真的对话的话,想想我们朋友之间的对话,或者同行之间的对话,只要大家都认真的讨论,只要涉及到比较深入的问题,会因为观点不同互相争执起来,翻脸其实是经常的,还能保持一团和气,最后不会搞到互骂傻x的地步,可能只会出现在已经达成共识的老朋友之间。

如果和陌生人讨论问题,还能保持一团和气,要么就是回避有争议的问题,要么就是讨论得很浅,要么就是有人及时作出让步,反正就是这样的种种吧,社交嘛,大家都懂的。

3、我特别喜欢马东,整个对话看下来,他当然比许知远显得沉稳,松弛,表现得好得多。相比之下,许知远看上去很“急躁,轻飘,浮夸,自恋等等……”总之就是网上评价那些词儿,我觉得说得都对,不过我其实想到的其实是另外一点。

今年入春的时候,在白先勇的生日聚会上,我和许知远是挨着坐的,说过几句,以前也在别的场合见过他。在现实生活中见到他,真的没有节目里那种感觉,至少就是正常人范围内比较自恋的那种气质,真没觉得有大家说的那么夸张。所以我关注的点可能真的很奇葩,我想到的竟然是,摄像机真可怕。不是常年职业在镜头前的人,被无限放大的,可不仅仅是脸啊。

4、回到访谈内容来,是马东老师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这个世界上大约只有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那95%的人其实就是在活着。只是这95%的人,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媒体的权力。所以他们的声音被你看到了,你就不应该知道他们,你自己是5%,你就应该关注你那5%就足够了。

5、我觉得也许好多人听到这儿会在心里会选边站队吧。你是5%的还是95%的?我也想了下自己的立场,其实蛮精分的,就是又觉得自己是5%的又觉得是95%的,或者说一会5%,一会儿95%。全凭心情,没啥节操。

6、许知远肯定是坚定的站在5%的队伍里的,可是你说马东是95%的吗?我觉得马东其实也是5%那一边的,要知道,这世界上再也没所有什么比属于5%的人,站到95%的队伍里去说话更迷人的了。可是你让奇葩说现场上只有马东一个5%的人,他其实也会很寂寞的。蔡康永,高晓松就是5%嘛,奇葩说最初的魅力,就是5%的人,愿意去认真的聊95%的话题啊,所以迷人嘛。

7、回到第一条,我说这是一场严格意义上的对话。如果马东不是5%的人,他根本不会来和许知远对话。这种对话,只能发生在两个5%的人之间。才会这么严肃认真的讨论这些问题。而且也只会发生在两个中年人之间,大多数年轻人压根就不会有这种对话,因为年轻人根本不需要面对这个问题,他们就是“新时代”本人。我需不需要用接受这个时代,这是典型的中年人要面临的问题。

8、其实许知远想谈的这个叫做“时代”的东西,是个很大而虚的命题,可以无伤大雅,但是马东直接具体化到人,就直接把他怼到了人民群众的对面去了,这招儿太狠了,马老师真不好惹哦。最近流行的那句话怎么说来者,“人总有一死,不是死于摩羯,就是死于天蝎。”

9、至于说许知远做得好不好,对不对,我觉得评判别人很容易,但不妨换个问题问自己吧。如果许知远邀请你去对谈,你去不去?那么多嘉宾,蔡澜,罗大佑,马东……干嘛去跟他对谈呢,像这种咖位的来说,肯定不是谁都能约得到吧,可以婉拒吧,许知远什么样的人,他节目什么样儿,也是可以看得到的吧。可以要求对谈的提纲吧,要求这个能谈那个不能谈的吧。所有去对谈的嘉宾,其实都是那5%。虽然嘴上都劝许知远不要想太多,其实他们都是认真想过很多的人。

10、所以这件事然给我觉得有点可爱的就是,其实这就是两个属于5%的人在这讨论这个问题,然后我朋友圈里各种刷屏,互相怼的人根本就是一类人,都是那5%嘛。真的是马东所说的95%的人,活着就好的,根本不在乎你们在这掰扯个啥,更不会为许知远吵一中午了。

11、马东说他的底色是悲凉的,所以他无可无不可,接受新时代,这不是勉强。相反,一直认为自己还是个少年的许知远反倒一直说自己觉得新时代太粗鄙,无法接受。

这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我觉得在对待新时代,新事物的这个问题上,马东好像是一代宗师里的叶问,最后穿上西装,走进新时代,许知远反倒更像宫二,决定留在旧时代。这和我从前想得不一样,我从前以为选择走入新时代的叶问,是更新派的那一个,现在想,其实可能反倒是因为他有一颗历尽沧桑的老灵魂。话说回来,王家卫也是人到中年后,才在他的电影里开始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的关系问题的哦。他早期电影里是没这些的。

12、有个朋友说许知远不接纳新时代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他逻辑不能自洽。嗯……我觉得他不仅仅是不接纳,而且是出言直接批评,不接纳新时代到不需要逻辑自洽,如果像宫二那样人美话少有神秘感,也是没问题的。

13、另外还有一点,如前所述,我认为这是一个中年人的话题,马东有一颗老灵魂,所以他面对这个问题,是百无禁忌的,许知远是一直要做年轻人的人,所以我猜,他可能感情上不愿意承认自己问的是一个中年人才问的问题。所以他在看在这个问题时,情感上更倾向于把它归结为时代的问题。而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中年危机。他谈起话来就不会那么放得开了,自然会在下风。

14、看完访谈,我第一时间其实是发了一条微博:听到后面,突然感到一阵悲伤。无论是许志远,还是马东,都让我觉得悲伤。感觉就像读《安娜·卡列尼娜》里,看托尔斯泰写两个地主在聊天时的那种悲伤,只能一笑而过,睡觉去。

14、早上起来,我把那一段找出来,又重新复习了一遍:

“是的,”列文怀着得意的满足心情回答。“是的,真有点古怪,”他接着说下去。“我们一无所得地过下去,好像注定了要守护火的灶神一样。”

——《安娜·卡列宁娜》

 短评

昨天终于看了传说中的“马东那期”,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许知远真是可爱啊。他的问题更接近“真”问题,所以容易让人错愕。而马东的回答,听着好像更通达,其实就是更懂得怎么让那95%的人高兴而已。那句“底色悲凉”真是引起了严重不适,他所有的语言都是一种包装。反而是许知远,尽管喜欢掉书袋,喜欢拽名词,可每一句都来自真实的困惑。跟这些人相比,许知远的言辞才是真正的奇葩说吧。这一季最喜欢蔡国强的那期,比较受不了的是马东和好评度最高的李诞一期。。可能我也比较奇葩吧。

5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许知远对庸人忧虑,马东对庸人悲观。实际上人们崇拜的应该的是许知远,但是因为理解水平的问题,他们只崇拜马东。

9分钟前
  • 预则立
  • 力荐

对许知远的好感大概来自被问及是否能干这么一件能挣钱又有巨大成就的事时,许知远沉思一会给出很肯定又小小委屈的回答:我干不好,就干一下,出于诱惑或者自我证明的渴望。因为他对我没有真正的驱动力,我大概很快就会厌倦。是很较真又可爱的清高了。

11分钟前
  • 云岫
  • 力荐

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和能力不足以支撑起他的所谓清高和优越感,那真的是一场灾难之前的感觉吧现在的感觉是,尤其看了李诞这一集我觉得,鄙夷崇高,其实是对自我实现没有达成的迁怒,解构确实也是一种无奈。从这两个人我看到一些时代的特质。

14分钟前
  • 柚子桑
  • 力荐

许老板一直喝水(还是啤酒)来缓解尴尬,这尴尬来自于一个中年知识分子落魄的清高,科技的进步把他的话语权淹没在茫茫的自媒体海洋,而马老板已经看穿一切,自始自终从容淡定,文人的关怀和商人的运筹帷幄奇妙地重叠在他割了眼袋的脸上,个子不高但令人高山仰止。

18分钟前
  • 林久久
  • 力荐

妈的,越来越想看许知远对话tfboys 许:在这个日益粗鄙化的时代,你们是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你们如何看待粉丝的狂热,你们难道没有身份焦虑自我怀疑过吗tfboys:???说实话其实我觉得tfboys的底色也是悲凉的。。

22分钟前
  • jumptigee
  • 还行

《十三邀》最合适的访谈对象应该就是罗振宇马东这些在文化领域创业的知识分子,许知远对他们有很大的好奇,也认同他们是同一类人。而采访艺术家明星等人就会失去观点的交锋,沦为普通的访谈节目。

24分钟前
  • 马扎罗
  • 推荐

马东是真正的悲观主义者,只有真正的意识到世界的虚无,意识到社会的悲凉,才能从偶得的美好中得到似乎惊喜的快乐。

25分钟前
  • 刘大壮
  • 推荐

许知远的问题在于他对于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特别较真,较真到一种不自知的程度。他是那种智商上没有优势,情商不高且非常笨拙的人,这样的人很不适合做采访人。再加上他对整个社会的愤怒和自己理想主义的期待导致很多时候他都是在跟人尬聊,受访者对他的否定和质疑可以说是家常便饭。马东这期也是极致了

26分钟前
  • Cecilia
  • 推荐

要求马东创造多么悠远的文化价值 就和要求郭德纲反三俗一样驴唇不对马嘴 不是现今时代的文化变得鄙俗了 而是技术革新推翻了精英的话语统治 马东利用这一点赚钱 许知远面对它内心焦灼 我始终认为 社会的进步在于让所有人都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容许有禀赋的人成为精英 而非直接去改变大众的趣味

28分钟前
  • 躺倒斋主人
  • 力荐

概括而言,许知远想问马东的是,这本应是个聪明的世界,你也是个聪明人,为什么选择去做赚浅层快感的傻事?马东回答许知远,这本是个愚蠢的世界,你也是个聪明人,既然什么都改变不了,还不如去赚个快感,带着一群人一起傻乐也是一件聪明事。

31分钟前
  • 贝克街卢平🏃
  • 推荐

对谈成了辩论,强烈的戏剧性是第一季没有的。争起来,文人总是要被商人包容的,这是情商的差异。许知远还真是典型的心念大众的老派精英,他的历史观的确过时了。马东苍凉底色论可作为所有商人妥协的借口。唉,马东又成功,又被崇拜,又能忍受不完美的世界,多让傲娇清高又愤怒的知识分子嫉妒啊。

35分钟前
  • Jacques
  • 力荐

思想需要融合吗?

36分钟前
  • 豆汁儿大爷
  • 力荐

许知远的牢骚里有一股天真,一种热爱生活的劲头,对改变抱有期待,就像爹妈念叨不争气的儿女,想把他认为最好的给你,虽然会不接受,也觉得固执烦人,但其中有热乎乎的关切。而真正的绝望,是心平气和的,是马东说的悲凉的底色,不批评当然很礼貌,也很高级,但本质上就是事不关己,置身事外了。

37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这是两个都很痛苦的人,只是应对命运和内心的手段同,表达方式也不同。相比较而言许知远的表达方式致使他更加痛苦,马东的方式更加圆润。我们应该庆幸还有少数人在用许知远的方式来应对世界,虽然不喜欢许知远这人,但他的这种对内心的坦诚是很有价值的,而且有勇气去讨论这种坦诚,而我辈之流只能藏匿

40分钟前
  • 不码字
  • 推荐

反对许知远这样的老清新,但把他骂到墙角以后发现崛起的是一群马东,是不是也挺悲哀的?

41分钟前
  • goodfella
  • 还行

我站许知远,终于看到一个和我一样,觉得奇葩说是垃圾的人了。

45分钟前
  • 培疯
  • 力荐

看完许知远对话马东,为什么完全没感觉到尴尬!深度交流不就是这样吗!那些很流畅没有冲突的聊天…叫做寒暄吧。

49分钟前
  • momo
  • 推荐

该节目详细记录了一位正宗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心理治疗过程。之所以觉得好看,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臭老九的气味。

53分钟前
  • 爆爆
  • 还行

最近好像好多人骂许知远 我看了一期反而觉得他很有意思 马东在做95%的大众文化 许知远作为5%也在坚持

58分钟前
  • 一生热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