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夜

综艺大陆2011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经典之夜 剧照 NO.1经典之夜 剧照 NO.2经典之夜 剧照 NO.3经典之夜 剧照 NO.4经典之夜 剧照 NO.5经典之夜 剧照 NO.6经典之夜 剧照 NO.13经典之夜 剧照 NO.14经典之夜 剧照 NO.15经典之夜 剧照 NO.16经典之夜 剧照 NO.17经典之夜 剧照 NO.18经典之夜 剧照 NO.19经典之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13

详细剧情

以音乐、影视为主的文艺类名人访谈节目,主持人张漫与受访人促膝谈心,交流过去、谈及当下,并采用歌曲、影视剧的相关视频穿插呈现于话题之间,以增加节目的故事性和艺术性,最终呈现节目的独家性和先访权。

 长篇影评

 1 ) 这结局让我又气又想笑

原本以为这片里最有头脑的黑人会活到最后。结果第二天早上刚露头出来查看情况就被搜捕人员一枪爆头了。没被活死人咬死被人打死了。这电影总体质量还是不错也交代了活死人的起因是受什么金星辐射的影响死后变异。虽然这电影也有地方说不太好比如车子着火那里女的因为夹克被挂,男的上去帮忙结果车子爆炸两人都被炸死。黑人只喊了一声也不管他们听没听见就不喊了。光头他老婆到地下室看到女儿变成活死人在啃她老爸。她也不跑出地下室直接被吓瘫。被她女儿捅死了。最让人生气的还是这个光头男坑了黑人两次。最后黑人开枪把他打死也是明智选择。就像《釜山行》里的那个坑人老头,就应该一开始把他扔丧尸堆里。谁知道以后还会坑几次。这片比我今年看的《活着》强了不少倍

 2 ) 应像中国人民一样用防盗网,兴许熬过活死人之夜。

    当机智的班开始将家具卸个七零八落然后钉在那脆弱的玻璃窗和不堪一击的门上之时,这场景我已在国外恐怖惊悚片中看了无数次:希区柯克的《鸟群》,当落难的人们被逼近乡间别墅的时候,英俊的男主角也是担当起了巩固门窗的使命。如果这些场景发生在中国,至少可以让这些可怜的遇难者熬过一个恐怖的夜晚,因为:中国人们会用防盗网。哪怕是平房(且不说别墅),玻璃窗外都会有个什么铁栏杆之类的加固,或者铁丝网给牢牢封死,大门也绝对不会只是沙门加上木门,一定会有牢固的防盗铁门加上大铁门。哦对了,这或许就是西方人的田园牧歌下的隐患。他们爱自己建造房子,多用木头等环保的材料,他们也会一圈圈的把自己围住。

   这形成了一种悖论:你是让活死人让你从外部杀死,还是自己在坚固的狭小空间内,断粮,断水,然后被自己吓死?即便英勇的主角挺过了这一切,最后还是被自己人轻易的射死。漫长的恐惧,不如一发子弹来的轻易。
    
   除开粗糙的化妆与蹩脚的活死人(其实这些都不重要),这部片子造就了一个勇敢的、茁壮的、机智的、温柔体贴的黑人英雄(也不要谈政治),只是所有人在场者已逝,无人可证明。黎明不过是另外一场黑暗的降临。

  

   

 3 ) 别因为黑白片,就错过这部精彩的恐怖电影

一说到黑白片,可能很多人想都不想就放弃观看,但黑白片实在是有很多经典电影的。如果通过对比,有时候还会觉得黑白片也就仅仅输在视觉体验罢了,故事、演员等则有更多亮点,《活死人之夜》就是这样的电影。

(一)、精彩的剧情

说回故事剧情,其实主线还是比较简单的。整个故事聚焦在一个夜晚,在短短一个半小时内塞入了丰富的次情节,剧情密度还是不错的。起初故事以芭芭拉视角直击现场,展现了活死人的恐怖;接着,又通过黑人本和收音机,将活死人的影响扩大;就在我以为故事会围绕两人的逃亡展开时,地下室又冒出一对情侣和库柏一家三口,且各自引申出次情节,同时库柏和黑人本的权力斗争使得这场生存困境内忧外患。最后,没有一人幸存。

关于活死人的来历,该交代的信息一点点抖出来,非常从容。通过一层层的展示,我们很容易就明白活死人是一种怎样的怪物,有着哪些威胁。而这外患说完,影片又立刻引入内忧,将矛盾冲突升级,并在高潮位置交代了诸人的下场。这使得故事的剧情设计很精简,但又很完整,不失深度。其中,次情节的设计真是很巧妙,家庭有家庭的矛盾、兄妹有兄妹的矛盾、情侣也有情侣的矛盾,都非常真实,也给影片带来了丰富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也表现在悬念上。一开始的悬念是,活死人是什么?为什么要攻击他人?紧接着这个悬念解答完毕后,又引入他们能否逃出生天?谁会死谁会活?

普通的怪物逃亡故事,其悬念也就到这里,之后就是各种逃亡罢了。但《活死人之夜》还加入了“谁是对的?”这个悬念,这就很精妙了。

面对丧尸围屋的困境,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见解,究竟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是在楼上与丧尸战斗,还是躲在地下室图安逸?一个个计划提出来后,计划能否顺利进行又成了新的悬念。一个接一个的悬念,让《活死人之夜》紧紧的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可以说非常精彩。

更精彩的是最后的反讽结局。在“谁是对的”这件事情上,胆小鬼库柏认为应该躲在地下室里等丧尸们离开,待在楼上会被一群丧尸从窗户冲进来,防都防不住;而黑人本强烈反对。然而,最后黑人本却是凭借库柏的策略上熬过了夜晚。库柏终于证明自己是对的,但他却死了,在楼上就被黑人本杀了。此外,爱女儿的库柏被丧尸女儿吃了,母亲被女儿捅死,芭芭拉被兄长强尼抓走,黑人本被误认为是丧尸而遭到枪杀,这几个人物的结局都颇为讽刺。整个影片的故事节奏非常好,张弛有度,虽然画面黑白有些可惜,但观影体验一流。

(二)、精彩的肢体语言

我之前在《故事》中看到一个观点,即影视艺术的表现力当以视觉先行,台词反而是次要的。虽然书中提到的例子能够理解,但始终没有太深刻的印象,直到看了《活死人之夜》。

影片中有一段比较长的画面都是没有台词的,仅仅靠女演员的肢体动作和一些背景音乐,就将激烈的场面、剧情的推进、人物的心理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段独白在芭芭拉逃亡、躲在屋内时都有非常精彩的展现。以屋内的心理挣扎为例——

1、芭芭拉刚锁上门却依旧没有安全感,在屋内快速的移动张望;

2、她从抽屉里摸出一把水果刀捂在胸前,紧张兮兮的在屋内巡逻;

3、突然,她看到屋外给她带来巨大惊吓的活死人,她猛地拉上窗帘,通过掩耳盗铃的方式给自己安全感;

4、然后她发现了电话,一边拨打电话一边还警惕的观望四周,发现电话不能用她还快速的反复按,挣扎着企图抓住一丝希望;

5、在接受了电话不能用的事实后,她冲出房间又折回来,把忘了的水果刀带上,这精妙的表现了她的慌张;

6、当她发现周围还有其他活死人的时候,她慌不择路,却在二楼发现了被啃食的尸体,巨大的冲击使得她都忘记屋外的危险,直接冲出门外,这一刻能感受到芭芭拉对屋里屋外都彻底失去了安全感。

诸多动作,没有一句台词,但任何人都能直观的感受到芭芭拉的恐惧。对比一下,如果芭芭拉一边尖叫一边大喊“救命啊”,躲到屋内就是窝在角落里哭,那根本就没有《活死人之夜》的这种恐惧强烈,人物也会演得没有灵魂,是剧本让她恐惧,而不是她真的恐惧。

没有根植于人物内心的演戏,只会让人觉得出戏,再多的台词也会让人感觉剧情空洞,对话苍白无力。相比之下,肢体语言能传达出非常多的信息,一目了然,比台词更有力度。在《活死人之夜》中,演员的表现相当精彩,值得反复琢磨人物的心理。

结语

如果因为黑白片而放弃观看《活死人之夜》,那真的是非常可惜。《故事》曾经说到过这么一个现象——每隔一段时间,技术创新就会孵化出一批故事手法低劣的影片。

现在很多电影都有惊艳的特效,加上3D效果,足以赚足眼球,甚至很多人说一些电影凭特效就能值回票价。但站在我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这始终是舍本逐末。我拿出一两个小时,一动不动的盯着屏幕,可不是要看一些过眼即忘的炫酷画面,而是希望能看到一个触动内心的故事。有时候,回顾一些老电影,反倒更让人心满意足。

------------

公众号:伏龟影评。欢迎关注。

 4 ) 《活死人之夜》首映礼:五十年前的故事【译】

作者:David Fear (Rolling Stone)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

究竟哪部电影会在匹兹堡这样的地方举行首映?

具体来说,究竟是哪部电影,会在十月某个周六的日场,为了以青少年为主的观众群体,在匹兹堡举行它的首映? 这些年轻人们,在过去可能是富尔顿剧院的常规观众,他们觉得自己会看到某种差别不大的恐怖电影——电影的标题包含着「死人」,所以他们假定也会有某种怪物潜伏在电影中——在每个周末,当他们掏出自己的钞票准备消遣的时候,他们要看的常常就是这样的东西。另外,这部杂凑的、超低预算影片的制作人员们,以匹兹堡为基地,用七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在这里拍出了这部粗粝的黑白片。所以,这部影片为什么要在这里举行首映?为什么要给这些想要被吓一大跳的未成年人放映这部作品?

想象大多数青少年观众呼喊、啸叫、吵成一团的样子是很有趣的——当灯光熄灭,银幕上出现一个漂亮的年轻女人芭芭拉,和她拙笨的哥哥一起在墓地里游走,背景音乐里隐藏着无可名状的凶险。我们可以想象,当一只怪物蹒跚着向他们靠近,那个哥哥用波利斯·卡洛夫式的声调说着「它们来捉你了,芭阿阿阿——芭拉」的时候,人们是怎样尖叫的。当这个奇怪的家伙试图用嘴去噬咬这一对兄妹,让芭芭拉在逃跑时被迫甩掉了鞋子,只能赤脚逃命的时候,人们或许会发出一阵勉强的笑声。她一直在逃跑,直到发现了一幢可以驻足的屋子。很快,其他人加入了她,而在被木板封住的房门之外,那些「食尸鬼」的数量也在不断倍增。他们试图抓住被困在房子里的人们,他们的胳膊贪婪地揽住他们遇到的每一个人。这些生物非常饥饿。最终,他们将开始吃人。座位上的孩子们就不会再发笑了。或许他们会哽咽、哭泣。这个周六,不再是一个快乐的恐怖片之夜了。这就像是一场活生生的噩梦。

这一切都发生在五十年前,在1968年十月一日,乔治·A·罗梅罗的《活死人之夜》在一个平凡无奇的下午举行了它的第一场正式放映。我试图复原的这种观影经历,将在此后被频繁地重述:罗杰·伊伯特在1969年的一次日场放映之后,描述了一个相似的场景。在他的那篇影评(或者说现场报导)中,观众们就像是遭受心理冲击之后,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孩子。不过,在那时,这部影片已经被美国影院业主联合会评为「年度剥削片」(这也能算是个奖项?),而它的「恶名」也像病毒一样开始传播。不过,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他们看到的影片到底是什么级别的东西。直到它开始在汽车影院、刑房影院放映,开始入驻午夜场的长期院线,甚至进驻现代艺术博物馆……很快,这部罗梅罗的公司出品的小破玩意儿,成为了有史以来取得最大商业成功的独立电影之一。在那时,摄影棚之外的电影还是规则的例外,而这部影片居然创造了一个亚类型。至于其他的事情,我想已经众所周知了。

这部影片的制作模式,是距好莱坞千里之外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让一切都显得无懈可击;它看起来就像是从某块石头底下掘出来那样粗粝,而这反而为它那粗野而病态的风格增光添彩。它的背景故事值得所有恐怖电影和独立电影的制作者学习。在布朗克斯出生的罗梅罗,在拍摄过一段时间的工商业短片和《罗杰斯先生的邻居》的某些段落之后,与约翰·A罗素一起创作了一部恐怖片。在几易其稿之后,喜剧元素被滤出了剧本。他们自称受到了E·C·西格的漫画、B级片、理查德·马特森的小说《我是传奇》和希区柯克的《群鸟》的影响,虽然罗梅罗——他曾担任《西北偏北》的制片助理——在之后对这部希区柯克的作品提出了异议。他们组建了一个名为「第十影像」的制片公司来制作这部影片。他们等到每次有余钱的时候,就拍下一个镜头。当没有人愿意发行他们的影片,除非他们改掉悲剧性结局的时候,他们把影片带到了华得·理瑞德集团,这是一家独立的发行商。他们完整地保留了这部影片的阴郁,让它成功面世。

「发行商没有让他缓和、粉饰影片的社会意识」,这句话摘自当时有关这部影片的新闻头条——这当然出自当年十月份的报纸。备受好评的演员杜安·琼斯是一个非裔美国人,他作为主角的领导力,并非体现于传达某些观念,而在于采取了某种精英政治;据罗梅罗所述,这个演员单纯就是本这一角色的候选人中,最具才华的人选。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敌人是一伙饥饿的死尸时,这位绅士成为了那幢农舍中的领导者。最终,当全部由白人组成的民兵团与他小心翼翼地对峙时,他被士兵击中头部而死。当导演驱车前往纽约,准备与潜在买家谈话的时候,有人在广播中宣布,马丁·路德·金被暗杀。梅罗梅在之后表示,这一暗杀消息给听众造成的惊骇感,正是他安排角色的去向时,想为观众带来的感受。即使用黑白两色来呈现惊悚,更多地是一种预算上的要求,但是,(在那部无价的纪录片《美国夜惊魂》中)导演表示,「崭新的东西就存在于黑白之中」。当他们行军穿过田野,击毙那些活死人的时候,很难不令人想到越南战争。每天晚上,这种「电视战争」都在人们客厅里的屏幕中上演。「我所有的僵尸电影都是它们所处时代的某种缩影」,2010年,罗梅罗对记者如是说道。

如果《活死人之夜》早十年公映,它将成为麦卡锡寓言中的一员(你的朋友和邻人可能会背叛你!);如果晚十年放映,它将融入嗜血恐怖片的浪潮,可能会成为一个「叫醒绵羊」式的隐喻(参见1978年的《活死人黎明》)。但《活死人之夜》恰恰是属于它的时代的电影,属于那个美国历史的特定时期,与某种混乱、无序的魔力交缠在一起。如果我们在今天重看这部影片,凭借后见之明,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的教训。不过,即使在一大堆其他的僵尸片过后,在那复活的死尸咀嚼着内脏的场景中,我们仍能看到一些真正令人感到不安的东西。在《活死人之夜》上映日的五年以前,赫舍尔·戈登·刘易斯通过喷溅的红色浓浆,为世界带来了「血浆片」,他也采用了新闻影片式的手持镜头。即使这部影片将社区大学戏剧社级别的化妆技巧,应用到其中一个赞助人提供的内脏上(当然,他是个屠夫),但是那种恶心的感觉,那种目睹禁忌、错误之物的观感,从来不曾放过它的观众。即使当小女孩在一个地下室里袭击她的母亲的时候,你可能会提出质疑(明明稍微恐吓一下就足够了,为什么她非得用铲子杀掉她?),这一段落中仍旧回响着某种的的确确令人不安的恐惧感,它曾被压抑,但终将归来。那则新闻为我们带来的惊惶已然消散,但惊惶本身,将永远长存。

所以,去吧,沉浸到「活死人」系列影片与欧洲剥削电影之中,那些影片里充斥着腐化的怪物;在丧尸片中,去体认属于你的生死时速,找到迅速传播的细菌,与缓慢蹒跚的丧尸之间的平衡点——让一千部僵尸启示录爆发吧。但是,当你重返罗梅罗的影片标识的起点时,你会发现自己慢慢坐上了首映时的观众席,成为了那些孩子中的一员。看到墓地场景时,你会因那哥特式的阴郁和那个笨拙、僵硬的男人而嗤笑。但这笑声是为那小火慢炖的恐惧作铺垫的。接下来,我们可以听到你的尖叫声。这起始于一只饥饿的食尸鬼,在匹兹堡城外懒散地站立着。它最终将一口一口地吞噬这个世界。

 5 ) 侵犯者

(2009.12.17) 1968年经典黑白片,世界丧尸片开山鼻祖,乔治·A·罗梅罗僵尸三部曲的第一部。《活死人之夜:恶夜活跳尸》为其奠定了美国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大师级地位,被誉为现代恐怖电影之父。它不仅与人编剧并亲自执导了这部影片,还在片中扮演了一名Washington reporter。布拉德·皮特也出演一角。此外,演员Judith Ridley 和Judith O'Dea 两个女人都好有气质。。虽然这是部小成本的黑白电影,但是却抓住了片中每一类人的心理、神态,将被困在屋子里的人对屋外的恐惧、绝望、挣扎与无助描绘得深刻且到位。虽然是惊悚片,但是却不乏尖锐的政治立场,讽刺60年代美国对外战争(我想应该是指越战吧)。如同影片中的黑人,初看下是个英雄,实则却是个懦夫,只顾攥紧自己的枪,最后却由于时局混乱阴差阳错被救援队误认为僵尸而被射杀。他简直成了命中注定的侵犯者。苦苦与僵尸抗争到最后,尸体却被当作僵尸公诸于世。。
rfc:
http://www.answers.com/topic/george-romero,
http://www.answers.com/topic/judith-o-dea,
http://www.answers.com/topic/judith-ridley.

看到一则笑话,问:中国出现僵尸怎么办?!
:不要紧,我们有巍然的防盗网防盗窗:)

 6 ) 生或者死,是最大的政治

韩松落

        “死者憎恨生者”是恐怖片的一个重要母题,有个恐怖片 ,名字就叫《死者憎恨生者》。在这一类的电影中,憎恨的根源是嫉妒,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死去的人万分嫉妒活人明亮丰富的生活,采取各种方式夺取活人生存的资格。除了“嫉妒”,这“夺取”还有近一些的、功利一些的缘由,有的是因为死者需要吞吃生者的躯体血液,以便维持他们的生存,有的是想要夺取一个鲜活的身体,以便借体还魂,而大部分的“夺取”是没有原因的,死者大批量地夺取生者的生命,仅仅是因为,死者对生者所拥有的“明亮的碗”“瓶子里红色白色的花朵”(史蒂文森诗句)感到嫉妒,为自己不能再度拥有这一切感到愤恨不已。
        乔治·罗麦洛1968年拍摄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不是唯一一出以死者的嫉妒为题材的电影,却是能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出,小镇子上的死尸因为意外的射线纷纷复活,爬出坟墓,向活人发起进攻,要不了多久,侥幸生存的人,就只剩下了几个弱女子,加上一个黑人。这里面的隐喻不言而明,麦卡锡倒了台,未必不会又出现一个“稻卡锡”,《正午》时代孤独的英雄,逐渐换成更加无助的弱者,面对的是正在变成僵尸的所有人。《活死人之夜》始终看得我哈哈大笑,大概是因为那里面的僵尸看起来又愚蠢又笨拙,我立刻想起我的“领导上”。
       其实,大量的以死者的嫉妒为因由的恐怖电影,隐藏着的是我们的“贪生”,尽管我们对生活有着种种抱怨,甚至认为活着的时时刻刻都只是“苦熬”,但是,毕竟生可知而死不可知,一切能够被牢牢抓住的,哪怕是痛苦,琐碎的难堪,都比不可知的更值得颂扬。所以,经济萧条的时候,歌舞片、喜剧片和恐怖片就会大行其道,它们一类强调的是生的乐趣,加固人们活下去的信念,一类在不遗余力地强调死的恐怖,并声明世界上还有比生存的艰难更加难堪的事情,以提高人们的恐怖阈值。但是死者的世界是不是真有那么阴森,还值得商榷,我的朋友宋晖说:“如果死人会写戏,也许会写一出活人怎么抢占他们墓地的电影”。死者的世界里也许有我们所未知的乐趣,他们或许有他们的幸福体系,也许,在他们那里,腐烂是他们的绚烂,蛆虫是他们的惊喜,惨厉的嚎叫是他们的天籁。而我们居然无视他们的快悦,不能体察他们的幸福和沉迷,或许才是他们嫉恨的根源。
        《活死人之夜》这一类电影中的隐喻还可以继续推广下去,“死者”和“生者”的身份完全可以在现实的世界里找到相应的对调和替代,例如穷人和富人,愚蠢的压迫者和生命力顽强的被压迫者,最后的贵族和粗俗的新生权贵,甚至人生趣味站在不同立场的人们,而现实中的一切争斗无不起源于这些不同和不平等。所以,谁说恐怖片里就没有政治,恐怖片就是政治片,生或者死是最大的政治。




        

 短评

#siff21#最后一部留给这部祖师爷级别的zombie电影。在全场笑声连连下,与左右邻座二位有缘人淡定的看完全片。在观影途中的多重错位感,没看到芭芭拉变僵尸有点无聊。最后救援队那枪,不俗反响。

4分钟前
  • Menmin
  • 还行

虽然是越战片,也在影射马丁路德金的刺杀,还是觉得很无聊阿。。

6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僵尸片看大,丧尸剧在追,肯定是不会被吓到了,不过作为僵尸鼻祖能同时做到极具讽刺意味,男主看似英明无比的决策却导致灭团,最后靠着“猥琐懦弱”的男配策略躲过一夜,最后一枪更是反类型至极。不过有些设计现在看起来假的可笑,音效略不同步。

9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男主给了傻逼女主一巴掌 全场鼓掌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SIFF第24场

11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四星半,惊悚背后是人性,人性背后是政治,政治背后是社会结构,这样的层次性远远超出了封闭空间的格局,青年死于情人(的失误),母亲死于女儿,妹妹死于哥哥,加之结尾的反转,这样的讽刺也绝非一般B级片的取向,之所以说往后的僵尸片大多走偏了路,是因为越来越迷恋僵尸形象的逼真和感官刺激,而放弃了刻画人物和情节本身的寓言性。

14分钟前
  • 🌵🌵
  • 推荐

女豬腳是弱智,男豬腳是話癆。

15分钟前
  • 嘉多利沒有花
  • 推荐

超乎期待的精彩。镜头语言太动感,摄影不精细但很有力,简直当代巴洛克;各种猛切、猛推特写,打光下手狠,强烈光影对比加深人物轮廓,大量失焦与dutch angle共同打造失衡的恐慌气氛。马丁路德金遇刺那年,出品了这部黑人作为绝对正义主角的好莱坞B级片,但女性在其中仍维持失语与弱者形象,平权运动还远在路上……结局简直了,讽刺性极强。4875

19分钟前
  • 阿茶
  • 推荐

今年上影的第一个22:45午夜惊奇场献给这部丧尸片鼻祖。时代错置感(原先的恐惧→如今的喜感)强烈,女性角色书写潦草,全场哄笑不断。主题一方面同《迷雾》,未知与意外永远发生在人的生命中,无处可逃;一方面又还在讲政治环境,在同时代的科幻/恐怖片里已形成这类表达套路了。

23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上影节午夜单元纪录,不得不承认罗梅罗在丧尸片领域的开拓性,借用丧尸危机折射冷战阴影,结尾的突然一枪更是让故事带有了一种悲剧式宿命感。黑白色调,声画摄影出色,时代所限,演员的表演和场面调度有明显的舞台感,女演员的表演在今天看来引人发笑,中段太过于依赖对话叙事比较拖沓,整体尚可一观

27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墓地捉迷藏,情侣BBQ,千手破门会兄台,铁铲小儿劈老母,68年的黑人能否活到最后?They're coming to get you Barbara~原来最早的丧尸设定是保留一定智商会开门会用工具的啊

32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不愧是僵尸片的鼻祖,拍的不错,之后的僵尸片几乎都是按照这个模式来拍的,不过如此看来,《行尸走肉》确实是增加了很多细节的,可谓是僵尸片中的大片,而且情节也不乏人文关怀,嗯,从此片的结局来看,僵尸片中的人文精神,大概就是从此片开始的吧

35分钟前
  • 卡里加里博士
  • 力荐

丧尸片鼻祖。黑白片,古典的惊悚的配乐,以及人性的考验。讽刺的是黑人最后的结局。从此后,一种超常理力量、除脑死亡之外其他伤害无效、移动缓慢但后来也有异常迅捷的、拥有吃肉本能且咬合力惊人、全身腐烂、散发恶臭、被咬就会被感染的生物怪物在西方大银幕上长久不衰。8.0

39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虽然后面的剪辑不太连贯,但前面无台词的追逐戏让我一窥黑白默片的无穷魅力;结尾的处理放在当时算是很厉害的

43分钟前
  • RYZ
  • 还行

祖师爷僵尸片名不虚传的精彩,可怕的非僵尸而是人性,吃人肉变伦理杀;人物逐渐增加再渐次被灭呈“纺锤形”;幻想题材做出了真实质感,《僵尸肖恩》借故事架构是现代戏仿;黑白影调更显风格,内外交患隐喻时代,结尾讽刺实在是高!想起斯蒂芬·金说好故事是埋在地下的化石骨架,创作者只是将其完好挖掘

47分钟前
  • 穿山
  • 力荐

丧尸片鼻祖,第一个吃螃蟹的都是勇士。尽管现在看来没有特别吓人,片中所用的恐怖手法也是最简单的夸张的表演与大量音乐的铺垫,但当时触碰这种前无古人的题材也是需要胆识和前瞻的目光。罗梅罗创造了一个新世界,这就是其存在最大的意义。

51分钟前
  • 外苏
  • 还行

#siff21#本片让我最大的收获是,生化灾难片结尾的黑色幽默原来是伴随该类型片的祖师爷——本片诞生的,某些片子为啥还能以这种老到掉牙的桥段自信……顺便一说,危机中男人煽惊慌失措的女人一巴掌这段把全场看笑看鼓掌了,也算是当下观众对该桥段在日后被程序化的反馈了。

54分钟前
  • 塔塔君Minkun
  • 还行

因为金星探测器的爆炸导致的辐射,给人类造成基因变异,这便是《活死人之夜》中僵尸的由来。与其说是恐怖片,不如说是建立在科幻基础上的现实主义电影。最初的新闻反应是把它理解为一场‘集体妄想病’,是女主角的‘兄弟’而非恋人被僵尸杀死,这暗含了罗曼司的逻辑,为男主对其的情愫作了铺垫,不至于使这种感情违反伦理。而两个男人关于地下室和地上防卫策略的差异,暗含了美国文明的选择:外向性、接受更多的信息、通过收音机、电视机等媒介获得联系、主动出击等。丧尸的动作其实是人类的原始状态:肉欲,食人,生吃的癖好,怕光,群体行动,手臂处于被解放的初期,四肢还不够灵活,夜间行动,没有审美感觉……

58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力荐

评价此类片子的确应该剔除时代局限造成的技术局限

1小时前
  • RIC
  • 力荐

作为开创僵尸系列的鼻祖,首部的僵尸背景和挖掘尚处于模糊状态,着力点在于社会隐喻和人性刻画并极其成功。确实很像黑片儿在恐怖类型中的变种,低调打光,大面积不规则阴影,倾斜镜头,焦虑不安气氛,以及黑到底的结尾。很可惜,这是唯一一部黑白的活死人,彩色则注定了此系列必将走向迷恋血浆的不归路

1小时前
  • 喷子
  • 力荐

确实是鼻祖级别的电影,不管是人物设置还是故事走向都是开拓级的。而且罗梅罗说现在的丧尸片都跑偏了确实有道理,当初那种隐喻多多恐怖倒是其次的做法现在已难见到,取而代之的反而是视觉刺激。结尾很酷啊。👌CC 4K 修复版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