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台湾

综艺台湾0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进击的台湾 剧照 NO.1进击的台湾 剧照 NO.2进击的台湾 剧照 NO.3进击的台湾 剧照 NO.4进击的台湾 剧照 NO.5进击的台湾 剧照 NO.6进击的台湾 剧照 NO.13进击的台湾 剧照 NO.14进击的台湾 剧照 NO.15进击的台湾 剧照 NO.16进击的台湾 剧照 NO.17进击的台湾 剧照 NO.18进击的台湾 剧照 NO.19进击的台湾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2 23:14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进入终极殿堂的献祭攻略

   
    “玉不琢不成器,不疯魔不成活”这是《爆裂鼓手》给人最为直观的第一感觉,前者带有显而易见的励志成分,而后者代表的是电影黑色的一部分,要是只是严师出高徒的音乐励志片,那该片肯定就无趣多了,幸亏电影中的师与徒都不是那种精神正常的手艺人,他们是精神偏执的野心家、为达目标死生度外的艺术疯子,而这对野心家身上黑暗、阴沉的入魔之态在恰当的电影技巧表现之下,做到了像电影中的爵士乐一样让人着迷。

    反社会人格也好,受虐狂也罢,师徒之间的关系在正常人眼里是扭曲的,但是在我眼里,弗莱彻和安德鲁之间的关系其实并没有那么“师生”,弗莱彻点化安德鲁之后,两个人对艺术追求潜在的心理高度已趋接近,所以很多时候我宁愿一厢情愿的把他们当成是对手,这对锋芒毕露的高手在导演的创作理念之中应该存在着一种认同,说是惺惺相惜那就过了,只能说是人以类聚吧,他们身上都有极为接近的极致艺术野心,和为达目标愿意粉身碎骨的偏执劲,所以在师德指控之时,安德鲁才会显得那么犹豫,但老套的电影或许会选择互相的原谅,然后用普世的温和降解电影的“毒性”,最终炖成一锅廉价的鸡汤,而《爆裂鼓手》鼓舞人心的选择了更剧烈的互虐,在发酵的剧毒中酝酿出了更美艳无暇的艺术升华。

    说弗莱彻是良师简直就是扯淡,他的在学校中偏执极端的教育方式容易让人把他理解为一心为琢玉的究极严师,电影中的他犹如《全金属外壳》中的变态教官,在追求极致艺术中堕入了黑暗的一派,用虐人、虐心的方式施教于人,中段之前可供讨论的或许还只是他教育方式是否妥当的问题,所以后半段弗莱彻离开学校以后与安德鲁的长谈让人习惯性的放下戒备,准备迎接一个主流认可的励志良师,而在电影开始流露出下坡趋势的时候,弗莱彻反戈一击,鼓舞人心的选择了复仇,这个本有扁平化危险的角色再次被黑色充斥立体了起来,他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严师,他还是一个阴暗的入魔者,一个偏执的天才艺术家,无关善恶,只和艺术有关。
  
    安德鲁在弗莱彻极端的点化之下也达到了入魔的状态,逼出了自己最大的潜能,而在这样的道路上,他也像弗莱彻一样朝混蛋的方向越走越远,在家庭饭桌上的表现且只是艺术新人的一种自命不凡而已,而到了后来为了练鼓和女友分手,他已经彻底入魔,而正是在这样极端的要求自身,安德鲁的艺术潜能方才得以彻底的激发,他身上和弗莱彻相似的艺术野心和不惜代价的劲头最终在弗莱彻点化下爆发,安德鲁献祭上了自己灵魂,让手下的鼓填饱了鼓手的血,换取了极致的艺术追求。影片开始之处,安德鲁与弗莱彻的关系还停留在师生不对等的层面,而点化之后逐渐入魔的安德鲁,对艺术的狂热程度已经不逊于弗莱彻,两人情绪上的拉锯也愈发激烈,到了最后竟然形成了共振,迸发出了巨大的音乐魔力。
   
     世上追求极致艺术的人有很多,可是只有那些经受住极端淬炼、自我牺牲的少数人才能最终进入终极的殿堂,这些人在一次一次试探性的突破中向艺术之神献祭上了自己的灵魂,这骇人的献祭程度不可以用励志来定义,这是苦行僧的献祭,是宿命。这样入魔式的突破之路一般人难以承受,甚至没有办法消化,弗莱彻的部分想法我是认同的,太多的温吞造就了太多的庸人,所以大多数平凡如你我的人,只能成为旁观的看客,感叹于其道之艰险,其牺牲之骇人。

     当然它终究只是电影,一个琢玉成器、入魔飞升的故事,它的一切“爆裂”和“燃烧”都是另辟蹊径的故事内容和恰当电影技巧共同发力的结果,爵士乐节奏复杂、变幻无穷,音色上本身便富有戏剧性,而电影的剪辑也伴随着这种变化与复杂紧扣节奏,起伏加速,和音乐本身已成一体,这种影像与音乐同步起伏的共鸣让电影略有MV气质,赏心悦目,此外电影大量特写将人的情绪内容放大,使得电影很大一部分需要靠人物表演来撑起,幸亏两位主角的表演都是奥斯卡级别的,几段精彩的斗法精彩到让人喘不过气来,剧情本身也像这特写一样刨除或者虚化了大量主枝外本应该出现的内容,直奔音乐而去,非常有效率,单对于所表现的主题而言,已基本上没有什么可挑剔了。

     电影很多现场演出的段落刻意模糊掉了观众的存在,也很少给予表演大众的掌声,几乎看不到太多受大众认可的甜头,这点处理得独具匠心,对于这样两个高手狂热的境界而言,他们的艺术之路本来就不打算去迎合主流,所以这些来自主流大众的认可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而对于导演来说,这些俗世的主流认可或许会让人误解电影的基调,这本就不应该是一个成功者的故事。

 2 ) 原来我们都错了,《爆裂鼓手》其实是一部犯罪悬疑片

看完《爆裂鼓手》后,觉得确实是一部极好的电影!严师出高徒的故事!老师Fletcher为了激发andrew的潜能,不断的刺激andrew,最终andrew终于冲破了自己极限的边界,完成了超越!励志极了!过瘾极了!但是慢慢的却发现了一些细思极恐的事情!原来我们都被骗了,导演根本拍的就不是一部音乐励志片,这是一部心理学的悬疑犯罪片!摔!
下面我来告诉你们事情的真相。(以下内容铺垫)
Fletcher其实大学里辅修的音乐,主修的是心理学。相当好强的Fletcher已经在音乐圈取得相当成绩,所以他决定要在自己辅修的第二专业领域再次取得好的成绩!(关于Fletcher好强的这一点很明显,电影中处处都在证明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人类用小白鼠做过一系列的在反复刺激下大脑反应的实验。Fletcher不再满足于只使用小白鼠来做这个实验,他决定用人。他决定用人来做一个反复刺激下的大脑反应的试验。(Fletcher看起来真的像个暴虐怪博士阿!)在这时Fletcher看到了正在鼓房练鼓的Andrew。其实Andrew也不是第一个试验体(具体原因后面会说)。而选择Andrew的原因,也很简单,我们都记得Andrew在那次见面时的表现,紧张,偏执!Fletcher发现了Andrew心理的却陷(天才心理都是有缺陷的),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试验体,这个试验体能很好的反应试验成果。于是Fletcher开始了下一部打算,进行了这个非常缜密的心理学试验。
从Fletcher去Andrew所在的乐队选拔人才开始说,Fletcher来到后,首先展现出了极度的权威,之后在听一个一个乐手的演奏时,又展现出了严厉,毒蛇等等。这是Fletcher故意做给Andrew看的。这正处于Andrew对Fletcher建立全面认知的过程。Fletcher在Andrew心中种下了一个符号,一个极为严厉惹不起的符号。下一步顺理成章的Fletcher挑走了Andrew。Fletcher说:明天6点来排练室,别迟到。(这点很重要)
转天,Andrew睡过了一点点,急忙赶到排练室,发现没有人。而慢慢到了9点大家才姗姗来迟。因为Fletcher需要用一次Andrew的洗刷来建立自己在Andrew心中的恐怖形象,因为目前仍就出去Andrew对Fletcher的认知过程。并且6点这么早是为了让Andrew缺少睡眠,我们都知道人在睡眠少的时候,大脑处于混乱状态下,极为容易对外界刺激做出错误的反应,比如说过激的反应。之后排练开始了,仍旧是严厉的魔鬼形象。尤其就跑调问题大发雷霆,Andrew看在眼里其实已经对Fletcher恐惧到不行了。排练间隙,Fletcher突然一反常态的在排练时门口非常平和慈爱的跟Andrew聊起了家常。这点很好解释,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那么他会对刺激产生麻木的感觉,刺激的作用就不明显了。所以Fletcher需要降低Andrew的紧张感。之后谈到“查理帕克”的故事是希望Andrew在心理认同自己的教学模式,这样Andrew不会在极端刺激下推出“试验”。试验当然不能少了小白鼠!
之后一场重头戏来了!“赶了,还是拖了”因为这个问题,Fletcher对Andrew大声咆哮,甚至通过打Andrew耳光来打节奏。刚刚放松下来的Andrew大脑一下又紧张到峰值。甚至这次的刺激强于之前任何一次。Andrew这次甚至都哭了加上之后看Andrew在练鼓房疯狂的练鼓,说明Andrew的大脑此时的状态已经不同之前,紧张程度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此时还能和女友正常交往。接下来要Fletcher要开始第二步了。
之后乐团一起出去演出,在演出前先强调谁把乱放谱子就灭了谁!注意此时并没有人乱丢谱子,Fletcher是找下面人要了谱子说的。明显Fletcher是说给Andrew听的。我考虑之后后来谱子丢失,剧情中没有表,其实也是Fletcher偷走了。这个有两个原因,第一要给Andrew一个成为正牌鼓手的机会。第二,再次对他进行刺激,这次再次升级,Andrew弄丢原来正牌鼓手的谱子,之后自己成功上位。乐团其他成员都会认为是Andrew干的,所以这次的刺激是来自外界环境。Fletcher给的是全方位的刺激。但是不管怎么样,Andrew成为正牌鼓手了。而后面Andrew跟自己父亲聊天说感觉Fletcher越来越喜欢他了,原因前面讲过,深谙心理学的Fletcher让Andrew心中的紧张曲线再次降下来。就在Andrew感觉自己发展一切顺利时,Fletcher给Andrew带来了新招来的鼓手,并夺走了他的正牌鼓手的位置。又是一次放松后刺激到峰值的手段,此时Andrew练鼓更加疯狂,并且已经无法和女友交往,大脑的被伤害程度进一步升级。同时Fletcher也开始了下一步。
在这阶段,Fletcher先在一次排练时给大家讲了一个自己之前学生出车祸死的故事,而后来我们知道这个学生其实是自杀,那么为什么Fletcher要说出车祸呢。如果不想说自杀可以说其他各种死法,生病之类的,为什么一定是车祸呢。注意Fletcher深谙心理学,所以一定会催眠,在Fletcher声泪俱下的讲述下,其实Fletcher是要把开车这个概念传递给Andrew。这也导致了后来Andrew的车祸。这个之后再说。接下来,开始了三个鼓手轮流打那个一个节奏的段落,这里其实是把之前所有的刺激重叠。对打鼓本身的刺激(跟之前扇耳光一样),来自环境的刺激(打不对,其他成员也不能走),竞争者的刺激(三人轮流)。虽然最后Andrew成功做到了,但是其实只是因为Fletcher觉得刺激的程度达到了,这时大脑伤害程度又一次提升。并且镜头之前专门给了时钟,是在强调Andrew睡眠又一次不足。之后实验继续。
转天去演出Andrew乘坐的大巴轮胎被扎,这里导演给了轮胎一个镜头,轮胎被扎的很彻底。其实这个事很不正常,怎么会好端端的被扎呢。所以只有一个解释,Fletcher提前放置了什么东西扎坏了论坛,但是没有想到的是Andrew由于开得快竟然开演前到了,Fletcher第一次计划被打乱,于是发现Andrew没带鼓棒后,不让别人借他,决定让他去拿。这次andrew发生车祸。其实实验到这里已经结束了,Fletcher已经可以通过一直记录的Andrew的反应做出研究分析了。但是没想到的是,凭借强大的精神力量,竟然还能到达现场。
虽然这次受伤的Andrew没有成功完成演出,但是一直强势Fletcher仍旧不甘心,因为Andrew是因为生理上的伤而失败的,不是心理,所以他开始了最终一步。当然此时Andrew的心理受伤程度已经很深了。
这次由于教学问题Fletcher被学校辞退。Fletcher只能慢慢寻找机会,于是开始频繁在andrew家附近的酒吧演出。顺便说一句,其实此时Andrew的心理已经出现明显问题,证据是之后Andrew父亲对Andrew对态度明显是对一个病人的态度。接着说下去,就是Fletcher终于等到了Andrew,迎来了最终的实验。这次的手段是对他尊严的彻底击垮,我们知道艺术家最看重的就是名誉。所以Fletcher让他参加一次规格很高的演出,但是却告诉他错误的曲目,让他无法按谱子打,出丑。没想到的是,Andrew的心理被彻底击垮,竟然将大脑的使用率提升了,于是有了最后一场那惊世骇俗的长solo!
我推断一下之后的发展,看到这一切后,Fletcher记录下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人大脑有节奏有规律有计划的刺激可以激发人的大脑潜力。Fletcher在心里领域再次获得成功(虽然有人骂他是恶魔)。而可怜的Andrew只能在大脑达到超长使用后,迅速衰落。






















以上纯属胡说八道!哈哈!

 3 ) 渴望本身所具有的光芒

并非因为看到几位友邻在讨论这部电影,态度不一,角度各异,心痒也想说两句,而是因为在今年提名的八部奥斯卡最佳影片中,我最喜欢这部《爆裂鼓手》。我认为朋友中不乏误读,由于J.K.西蒙斯的出色表演,很多朋友误认为他是影片的主角,于是将对片中施虐狂伯乐的厌恶移情到对片子的厌恶,此种误读,殊为可惜。 其实《爆裂鼓手》非常非常符合美国主流价值观,要不然也不会入选代表大多数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的奥斯卡。它要讲的很简单,就是“相信个人奋斗”。这么说有点鸡汤,容易遮蔽了本片丰富的表意,比如师与生之间的关系等等。但这部影片真的让我想到西蒙娜·薇依的话:“如果确实有愿望,如果所渴望的东西确实光明,那么对光明的渴望就会产生光明。” 成年以来,我们自以为弄清了很多真相。比如1%的灵感比99%的汗水重要;铁杵是能磨成针,木头棒子则不行。在付出努力前就对自己的才华犹豫不定,错过了大好时光,终至悔恨。在此,我想抛出一个可能会招无数板砖的说法:在艺术问题上,重要的不是才华,而是你对它有多渴望。如果你足够渴望,那么才华会找到你。我不是乔粉,但乔布斯引斯图尔特·布兰德的话让我心有戚戚焉:保持饥饿,保持愚蠢。安德鲁为成功所付出的努力竟然超越了成功本身。在这样的努力面前,成功反倒小了。这是渴望本身产生的光芒,当你真正牛逼的时候,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的,甚至包括你所在领域的天花板。 也有很多朋友说,不就是求快吗?讲得是爵士乐啊,怎么能仅仅求快?我认同朋友的说法,大学时哥们儿对一个叫“无影手”的吉他手(世界第一快)充满不屑,他说,这厮是玩极限运动的,不是玩音乐。 话说回来,快,也许是为了追求一种音乐上最大限度的自由。安德鲁崇拜的巴迪·瑞奇的演出,就能看出技术为他带来的自由度。那是情感与技术的完美结合,速度快到极致却不失控,只有先拥有了这么大的空间,才能拥有相应的这么大的自由。 安德鲁的恋情,我觉得很正常。不存在谁渣谁婊。安德鲁肯定喜欢那个姑娘,但是他把爱给了鼓,所以失恋成必然。那姑娘也喜欢安德鲁,但是她有自我,不希望自己的后半生就做经纪人或保姆。很美的爱情,也很遗憾。 安德鲁的执着与渴望甚至打败了人与人之间的龌龊。假如安德鲁是忧郁的人,那么敌意会化为龌龊,但是阳光的,执拗的安德鲁击败了老师弗莱彻的变态、阴损。看完电影,我第一刻就想到西蒙娜·薇依的话。“如果确实有愿望,如果所渴望的东西确实光明,那么对光明的渴望就会产生光明。” 也许唯一能超越光的,是对光的渴望。 2015.1.25

 4 ) 嫉妒和怨恨可以激发人的斗志,但是热爱才能把人带到更高的层次

看这部电影有两个感悟,第一、嫉妒和怨恨可以激发人的斗志,但是热爱才能把人带到更高的层次。一开始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Andrew都很在意,在意到不敢表现自己,不敢将自己的真正情感激发出来,这时候的Andrew是活在老师的“节奏”中,老师说的最多的话也是 “not quite my tempo”。老师的一句表扬他会微微一笑,老师的冲他怒吼他会默默流泪,因为别的鼓手被表扬,他会当面顶撞老师。老师甚至故意安排其它鼓手跟Andrew竞争上台的机会,从始至终他都活在老师“话语中”。这种嫉妒和怨恨态度激发出一个一心想成为最优秀的鼓手,Andrewq只能自己当第一,别人不能比得过自己,所以他每天刻苦练习,创可贴用了一片又一片就是为了让敲鼓的速度比别人快。但是成就Andrew的还是他自己,Andrew是怀有真正热爱的drummer,这种感情超越了与别人竞争的动力,别人上台需要乐谱,而Andrew在没有谱的情况下上台演奏,乐谱早已经在他的心中。在最后上台演奏的时候,Andrew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节奏”,这段演奏的乐谱只有在Andrew心中,最后老师终于愿意配合Andrew心中的乐谱进行指挥。Andrew抹杀掉了之前的自己,他不再是一心想成为第一的鼓手,而是真正找到了自己的“Tempo”。这个节奏象征着别人评判和眼光,当Andrew不再在将老师的“Tempo”当成自己的“节奏”,不再追随别人的眼光和评论,而是自己创造出属于自己的“Tempo”,这才是真正的大师技艺。第二、There are no two words in English language more harmful than "good job".这句话的含义并不是让人去刻意追求完美,而是每天都要对自己有要求,每天哪怕进步一点点。永远不要停留在别人口中的“good job”.那是别人标准,而真正的标准应该是由自己来定。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自己知道。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我们会考虑经济原因,家人朋友的态度等。其实做选择时你只要在心里定一个目标,看看自己做的选择是否理目标更近。

 5 ) 毁灭式造星法

假设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上帝给你选择两种投胎模式:

一种是过天才的一生,你将被自己才华所带来巨大的名利地位财富包围,但是你年纪轻轻就会死去。另外一种是,过一个正常普通平凡的人生,上班下班家庭子女,你会健健康康的寿终正寝。

你会如何选择?我想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会一样。

天才倒底需要搭配几分勤奋才能完全绽放自己的光芒?逼迫自己努力的程度,要如何界定才叫做“过分”?老师的作用倒底是什么?

我觉得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恰恰是一种 励志与反励志之间的灰色,不,应该说是黑色地带。我在看得过程中很亢奋很激动,但在这热血沸腾之后也体会到了一种近乎自我毁灭性的东西。

记得听过郎朗的一个采访,他的父亲对待他练习钢琴的态度就是弗莱彻这种几乎残暴的泯灭人性的高压逼迫,郎朗几度出走甚至一度试图自残来迫使父亲放弃逼迫他练习钢琴。如今郎朗成为了全球著名的钢琴家,再被问起对这段过去的岁月的感受时,他自己表示,那是一段残酷的岁月,但说实话,如果没有父亲的那种逼迫也许无法成就今天的自己。我当时很期待主持人问一句:如果可以重新来过 ,你还会选择这条残酷的钢琴家之路吗?可惜她没有问。

无论是郎朗也好,片中的鼓手安德鲁也好,他们既是这种残酷教育方式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说实话我们对世界上那些天才的内心又有多少了解呢?如果能重新来过,我们到底是希望世界少一个英年早逝的天才,还是希望多一个普通的鼓手。

当然世界上还有极少极少一群人,他们既有天赋,也最终经受住了这种高压教育,抵达了大部分人类都无法抵达的高度,在我们看来他们也许是”熬出头了“。但是影片中自杀的那位学生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这种方法不适合所有人,甚至不适合绝大多数人。少有人在你把他往死里打以后,还能绝处逢生,大多数人不是被打断了,就是处于正常的自我防卫——跑掉了——远离危险。

电影里老师的弗莱彻本人,是抱着极端偏执的“天才如果放弃了那就不是天才”这种念头来教育学生的,在他看来,这种自我防卫是懦夫的表现,这当然是非常片面的,虽然片子里没有讲述他的童年,但我想他的童年一定也经历过什么非常极端的事件,才会在教育中把这种疯狂的控制对名利的执着当成自己对学生的鼓励,秉持着宁可折磨死99%的学生也不放过一个天才的暴力教育学。他不关心学生的心情,感受,只渴望得到结果。而有趣的是,天才学生本身往往也是极端且性情不怎么正常的。安德鲁在他的诱导和逼迫下,通过牺牲爱情,人际关系,诚信直到自己的生命安全,以及所有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被牺牲了的东西,终于来到了天才的大门口。他天才的能力终于被激发了出来,但是在我看来他完整或者说健康的人格已经开始爆裂。

中文里的“执着”似乎还是个褒义词,但我觉得形容影片后期的安德鲁,尤其是弗莱彻,他对音乐和天才学生培养的执着可以说已经到达了obsess(痴狂与极度偏执)的地步。凡是不按照他的节奏感觉来的,哪怕鼓点正确,对他而言也是极大的不正确。但音乐是可以不被私有的,不同的乐手对同一作品的不同演艺恰恰造就了爵士如今的多样,没有个人理解和个人演艺,就不会有后来的bebop,free jazz 以及Fusion jazz。弗莱彻的这种天才推进模式,照我看来也只能造就一种在演奏技巧上的天才,这样的天才未来是否也具有创造性,我就不知道了。他口口声声拿charlie parker做例子,反而很是讽刺。

现代很多父母试图把自己有天赋的孩子往天才的道路上推,我认为这种行为很危险。而这个影片也正恰恰把高压培养天才的这种教育方法的两种极端结果展现在了我们眼前,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到底是想孤注一掷的期望自己的学生/孩子可以经得住这样的高压终究成为天才,还是选择鼓励,循序渐进地将有天赋的孩子推到一定的高度,然后看他自己的造化?

我一直认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不可能心里只有单一的东西。这种对单一东西的追求——鼓技的登峰造极,必然会同时毁掉他心里其他东西。对他而言现在不重要的,并不代表以后就不重要。

我在看到他以”你会成为我的绊脚石“为由跟女朋友分手时,心生厌恶。但也在看到他不断刻苦地练习时,心生赞叹与怜悯。我甚至对老师弗莱彻的所作所为,无法产生完全地否定,不到最后一刻,对一个角色的感受分分钟在起着变化。这难道不是一部好影片所能呈现的那种了不起的多层次体验吗?一部好电影并不一定会在看完以后让人觉得心情舒畅,人性是如此复杂,所以当我在看完一部电影后感觉自己对人性有了新的体验,那正表示这是一部对人有启发的好片子。

可惜我看到很多人都在单纯的评论电影里人物的道德程度,而忘记了这是一部电影啊!组成一部好电影的要素还有很多,脚本,剪辑,音乐,美术等等,综合而言我都认为这是一部起码值4颗星的,有独特风格的好片子!就像评论一个建筑的好坏,你不能因为这房子的地板颜色不符合自己的口味而完全忽略其他要素,也许更不应该因为一个角色的道德指数跟普世价值观有极大的出入而将整部电影所有部分全部打低分。我认为这是很片面也不专业的评价一部电影的方法。

最后这部影片让我想起了那个天文学上的超新星爆炸而产生黑洞的现象。我一直都不太理解倒底什么叫“ 恒星剧烈燃烧所产生的巨大质量的自我坍塌”,看完这片子以后,我突然对天才的诞生有了新的理解。当宇宙发生绚烂的超新星爆炸时,有时候也会制造出在超新星自身中心因为巨大引力而产生的黑洞,没有什么可以逃脱黑洞的引力,就是超新星本身也不行。在天才诞生的同时,毁灭也诞生了。



 6 ) 鼓手为什么爆了

爆裂鼓手看完,随手去豆瓣标记,基本观后感都是觉得酣畅淋漓,连开头的部分都觉得看得爽快什么的。 我全程看的时候,都攒着手心,手心里全是汗。 而即使是此刻安静地打着字,也能感受到胸腔里还未消退的轰隆声。 大概是因为切实地体验过主人公的感觉。所以觉得自己又要炸了。 先略过我自己的事。 我们最后可以发现,主人公和光头仍然热爱着爵士乐,而自始至终他们也都是被爵士乐而联系纠葛在一起。音乐本身没有任何罪,为止努力奋斗也是荣光的事情。 其实唯独是,你总会遇到一些人,改变了你的初衷。 不是不热爱音乐,而是逐渐开始厌恶起别人口中无为的自己,开始怀揣着恶意疲惫困惑和不安恐惧去面对音乐。 这是主人公以及更多学生在遇见光头之后悲剧的心灵转变。 罪,是恶毒的言语和讽刺。 罪,是暴力和独裁。 这和是否真的适合催化出人才无关,这些只是罪而已。 如果秉持着人性本善的观念,对于刚刚踏进大学的新鲜人来说,这些“罪”无疑是往他们的身体里播种了许多黑暗的种子。 而总有一天会发芽,一定会的。 或许是变成用同样粗言暴行反抗的主人公,或许成为另一个成名后嗜酒酗毒早死的Charlie parker。 这些都是用暴行催化人才(我想其实是任何事情)的代价。 当然了,你会发现那些希望“栽培”伟大人才的那部分老师,是毫不在意那之后你的心理健康甚至于生死的。 对于他们来说,你就是一个符号。 “喔,你听说过那个xxx吗,就是在xxx剧院的首席乐手,他可是我一手带出来的学生,他刚进来的时候一点没有天赋.....然后我......最后他就一举成名了。” 就像这样。 这几年我快听烂了。 而电影里更加黑色地在前面加上了,这个乐手已经自杀(在光头口中说的是车祸),然而即使如此,这样的句式还是没有改变。 在光头流出两滴假惺惺的眼泪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始终不忘强调这些point。 因为对于他来说,这些才是重点。 而他所遗憾的也只有,少了一个活符号而已。(其实我想也没有多大差别) 忍下自己心里翻涌的情绪,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学乐器还是别的,认清一件事,就是你的人生,他百分百是归你管,别人都算个球。 当你发觉你可以遵守自己的步调的时候,那些试图用暴力来挤压你换取一些别的什么“包装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而事实上你权衡过后会发现入不敷出”的东西的人,会变成十分可笑的跳梁小丑。 狗急了也会跳墙,电影中主人公做的很正确的一件事就是从后面“狼扑”光头。(...)以及之后举证让他下台。 过于天真的是之后以为光头改邪归正而参加JVC,给了光头反扑的机会。 所以说,隔离,隔绝,才是面对那些渣渣老师的正确方式。 至少我是这么做的。

 短评

如果你还有空去琢磨片子里的不人道行为和思考扭曲的人物关系,那么你也许错过了其中最美妙的部分:节奏。整个电影的剪辑踩着每一个最扣人心弦的镜头行云流水的推进,两个主演的表演也是每一帧都没有跑调,片中所有的轻重缓急都似乎是浑然天成的组合,推着人随节奏进入到只属于艺术人生的不疯魔不成活。

6分钟前
  • 逆旅行人
  • 力荐

虽然很棒,但我非常赞同那条一星短评的观点。影片事实上不断放大恶的细节,可当你真正乐意如此近距离观察这一层面,就已经隐含了你对它的赞美。

8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我在同样变态的师傅手下呆了三年,祖宗十八代被骂了个遍,没空吃饭上厕所睡觉交朋友谈恋爱,脊椎侧弯,颈椎强直,严重慢性疲劳,什么都没干,就是学敲键盘写文章。而我的极限在我妈看来不过是纸上吹牛皮而已。这个世界从不善待努力的人,努力了也不一定会成功,但是知道自己在努力,就是活下去的动力

10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J.k.西蒙斯应该能拿下男配!这片子的节奏感实在太棒了,爵士乐和剪辑简直融为一体了,还有西蒙斯机关枪版恶毒的台词,脏字就像鼓点一样密集且激烈,几场打鼓的重头戏在镜头上都是细碎古怪,靠剪辑重新赋予整体戏一气呵成且不断加速的节奏,可惜整部电影还是碎的,否则就真成大卫·芬奇了。★★★★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我身边很多朋友讨厌《爆裂鼓手》。但我很喜欢。可能因为我没觉得它在讲音乐。它太绝望了,一个注定不是天才的人,期望接近不朽哪怕多一点。正因为他追求不朽的方式如此费尽心机、如此大动干戈,简直像自毁,认真得透出滑稽,我才觉得可以和他交流。这片子当时看得我挺难过,又兴奋又难过。

15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在戛纳看的唯一导演双周片,圣丹斯最佳。重心都在打鼓上,就像剧情交代的那样,连恋爱都没时间谈。老师的魔鬼咆哮,师生的互相报复,对打鼓的大段展示,追求速度,咬牙打颤,流汗流血...电影结束后全场欢呼鼓掌,像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现场演出

1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观影体验太棒了,从头至尾都很紧,剪辑干脆利索自有节奏(尤其对音乐表演的处理),不带感情牌的好。有坎坷青春的孤注一掷,也有人生的复杂无解。这一部是编剧导演同一人才能达到的效果。映后一位观众说影片真正抓住了爵士音乐中鼓的精气神,phenomenal.

19分钟前
  • Line
  • 推荐

我不否認在觀賞度上,這是部精彩的電影。剪輯犀利,節奏甚好,男主男配都有優秀演出。但是我不認同裡面所肯定的價值觀。亦即用肉體/精神虐待逼迫出來的人才是真天才,並認為這種"犧牲"是必要。我只能說那是終於找到男主可以互殺互陰配一對,但在那之前毀掉了多少個喜歡音樂又有才能的學生?

22分钟前
  • 裘笛
  • 还行

流畅明快鬼斧神工的剪辑给这影片增色不少,让本来可能流于乏味的地方变得有声有色让人热血沸腾。剧本功底很不错,两个主角,最普通不过的师生关系写出了让人意外的层次推进。从事故那段之后人物关系就开始变得惊喜重重,接连好几次反高潮都让人想拍案叫绝。剧本最体现基本功的地方,就是层次感。

26分钟前
  • L'automne
  • 力荐

拍得好暧昧,它旁若无人地搭建角落,供魔鬼和基督共眠。魔鬼诱惑基督,从石头变成面包。肉体的修为,精神的厮磨,师生之间近乎病态的关系互动,无论从剧作和剪辑,均紧迫地咬合节奏,以此达到双重共振,观之酣畅。高手间的对决莫不如此,真正的反励志,从不暗流涌动,始终刀锋毕露。

2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每年都会有这么一部SM调教片,去年是《为奴十二载》,今年就是它.....

30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还以为是我的驾校师傅

32分钟前
  • 张维托
  • 还行

他得到了世界,他失去了灵魂。

36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音符般流动的炫目剪辑真是赏心悦目,结尾SOLO让全场观众High到爆血管,爵士酒吧似真似假的“自白”是全片戏肉。迈尔斯·特勒和J·K·西蒙斯的巅峰表演火花四溅。不过好几个段落完全照搬《社交网络》,不少情节设置为了追求戏剧化也稍嫌刻意。

4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除了镜头过碎,画面过于浮夸,虚焦景深用得略过于MV风之外,其它的十分完美,整体上异常精彩。乐队特训的桥段像极了《全金属外壳》。本片剪辑难度太大了。台词非常精彩。西蒙斯的表演非常抓人。没进一种关注很可惜。

43分钟前
  • 小A
  • 推荐

是赞美还是颤抖,面对反社会人格的怒放?师徒俩用极限来磨淬才华、恨不得扼杀对方的疯狂:这个世界有太多优秀,但只有承受过系千钧于一发而不断的重量才能成就伟大。我的年度最佳,J·K·西蒙斯奥斯卡男配有戏了…

4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清晰果断。……另外这部电影真是不错的试金石,看看短评就知道了。只从中看到痛苦,而看不到痛苦之中挟裹着快乐的人,大概从没认真追求过什么。

46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燃!爆!了!相信每个练过乐器,或者在艺术表演方面付出过汗水的人都能找到深刻的共鸣,那种对严师又敬又怕,想汲取他们的能量却感受被逼至悬崖的窒息感,想在技术上完美再完美一点却发现音乐远不止这些的惊喜与恐惧... 片子就像里面的爵士乐,是肾上腺素爆发的血汗结晶,它不完美却无可取代

4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励志你妹,鸡汤你娘,努力就好是废话,干得不错是毒药,人们只看结果

48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导演对音乐的掌控可说是登峰造极(参考前年导演编剧的Grand Piano,虽剧情极糟但钢琴演奏段落也与本片如出一辙地血脉喷张),高速剪辑全面追赶大卫芬奇,几近变态的师生角力让主角数次被逼上绝路时给观众带来一种惊悚片般的窒息快感,最后控制地位逆转的大爆发只能用三个字形容:狠!准!爽!

51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