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男爵

战争片其它2008

主演:马提亚斯·施维赫夫,马克西姆·梅米特,汉诺·科夫勒,蒂尔·施威格,理查德·克莱科,约瑟夫·费因斯,琳娜·海蒂,伊韦塔·伊里茨科瓦

导演:Nikolai Müllerschön

 剧照

红男爵 剧照 NO.1红男爵 剧照 NO.2红男爵 剧照 NO.3红男爵 剧照 NO.4红男爵 剧照 NO.5红男爵 剧照 NO.6红男爵 剧照 NO.13红男爵 剧照 NO.14红男爵 剧照 NO.15红男爵 剧照 NO.16红男爵 剧照 NO.17红男爵 剧照 NO.18红男爵 剧照 NO.19红男爵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2 12:41

详细剧情

  故事背景为一战时期的德国。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是一名德国飞行员,他有着击落80架敌机的傲人战绩,被称为王牌中的王牌,他的绰号叫“红男爵”。本片就是根据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改编而成。  曼弗雷德(马提亚斯·施维赫夫 Matthias Schweighöfer 饰)出身名门,自小就憧憬着飞行。成为德国飞行员后,他凭着高超的技巧以及独特的作战风格赢得别人的尊重,包括被他击落的敌方飞行员。在一次战斗中,曼弗雷德击落了英国王牌飞行员布朗,曼弗雷德在确认战果时发现布朗只是受了伤,于是将其救活。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一名美丽的护士(琳娜·海蒂 Lena Headey 饰),并对她一见钟情。  1917年,曼弗雷德成为德国第一王牌飞行员,获得皇帝亲自颁授的最高勋章。后来,他将自己的战机涂装成了显眼的红色,率领11中队,在3000米高空中所向披靡,由此得名“红男爵”。此后的一次战斗,他被击中,导致头部中弹。不久德军上层考虑到“红男爵”的宣传价值因而有意地对他进行保护,劝他退出前线不再飞行。热爱飞行的曼弗雷德并不服从命令,要坚持作战。终于,他迎来了飞行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出击……

 长篇影评

 1 ) 不仅仅是空战片,是最好的一战电影之一

       曼弗雷德·阿尔布雷希特·冯·里希特霍芬(Manfred Albrecht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92.5.2—1918.4.21) 。一战中德军最伟大的飞行员。一生击落敌机80架。在古典空战时代保持了绅士般的战斗方式:击落敌机而不射杀敌飞行员。在影片中,主角用“We are sportsmen, not butchers!”这样的台词表达了这种精神。里希特霍芬所率领的普鲁士第十一狩猎大队汇集了德军最优秀的飞行员,他的战友们个性鲜明,每个人的战机都有自己所属的经典涂装标志:爱心(另一位著名Ace,沃尔夫),海盗骷髅,红龙,小丑等等。而他们的队长,被称为王牌中的王牌(Ace of aces)的里希特霍芬更是不顾机械师、空军司令及战友们的一致反对,将自己的战斗机涂装成全红色,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敌机向自己进攻并将他们一一击落,影片中里希特霍芬如此解释自己的行为:“I don't want them to be surprised, I want them to be scared.”。自此,广袤天空中飞驰而过的红色闪电,和他的“空中马戏团”成为了协约国空军最大的噩梦。而恐怖的里希特霍芬,则在敌方英国空军的宣传中被称作“红男爵”——The Red Baron。
       里希特霍芬如此戏剧化的传奇,也在后世的许多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被反复提及、引申或者改编。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机动战士高达中的经典角色夏亚·阿兹纳布。同样作为王牌飞行员的他,所有座机均采用全红色涂装。这是原著作者向里希特霍芬的致敬。
影片以一个唯美的镜头展开了主角里希特霍芬的传奇一生:里希特霍芬与弟弟(后来的另一位王牌飞行员)一同骑着战马在山野中追逐天空中的战斗机,最后里希特霍芬望着天空向着头顶滑翔而过的飞机在马背上张开了自己的双臂。——在之后的剧情中,协约国的轰炸机夜袭基地时,里希特霍芬也说到:“I've got wings.”——以呼应了片头的这一幕。而之后里希特霍芬和三位战友一起冒险杀入敌占区向死去的对手飞行员献花圈,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更是成为全片的主要基调。
作为一部空战电影,全片有多场精彩的空战戏。讲古典空战时代的所有元素和战术,空战格斗、追逐、游猎、逃跑、迫降,飞行员手势,掏出手枪射击等等全都展现了出来。然而,有趣的是,全片在对于里希特霍芬一生最为重要的两场战斗:击落英军王牌飞行员兰诺·郝克少校并由此获得“蓝色马克斯” 勋章的一战;以及最后里希特霍芬战死的一役,都采取了留白和一笔带过的处理方法。
       对于前一战,我所理解的是,正如里希特霍芬一生所遵循的绅士般的战斗方式,杀死敌人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值得夸耀的事。里希特霍芬在兰诺·郝克死后,急忙赶到了坠毁现场,并收藏了敌人的座机标识。而之后,随着女主角对于里希特霍芬思想的重要影响,主角更是彻底地抛弃了开头那种意气风发的帅气飞行员的形象,全片的基调也逐渐变得灰暗。里希特霍芬开始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以及作为军人,无论是敌是我,生命是如此脆弱。而他,全军全国人民爱戴和尊敬的大英雄“红男爵”,也不过成了战争中的一颗棋子,被用以鼓舞士兵,被用以欺骗他们——自己也可以像里希特霍芬一样英勇杀敌而永远不会战死。于是,紧接着的每一场空战,里希特霍芬的战友们相继战死,没有光荣勇敢的杀敌,没有“红男爵”英雄般的一骑当千,有的只是一个个年轻生命的凋零。而里希特霍芬的脸上的表情也在每一次产生着细微的变化。直至最后其通过自己的小说和向普鲁士国王的摊牌来表达自己对于战争绝望的思考。
       而对于里希特霍芬一生中的最后一场空战,影片中只留下了朝阳下,即将起飞的里希特霍芬转过头来向着女主角的最后一抹微笑。这让我想起了《最后的武士》里片尾天皇和Nathan的对话:
        ——“Please,tell me how he died.”
        ——“I'll tell you, how he lived.”

 2 ) 最后一场战争与最后一个骑士

一直以来都觉得一战其实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场战争。一战以后,战争就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杀戮而已。
二十世纪初的欧洲人还保留着漫长历史所造就的高贵和独特尊严,结果一系列拿到今天就是通敌叛国的行为在一战中屡见不鲜。除了这片子里明显被浪漫化的红男爵之外,还有类似于圣诞休战的奇葩事件发生。
后来重机枪和臼炮的怒吼摧毁了骑士们的高傲,于是红男爵陨落了,作为一个时代的终结消失在灰暗的天空中。
然而人们总会记得,在曾经的某一个时代,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们驾驭着钢铁与木材混合而成的战马,平坦的云顶上滑行,像中古时代的骑士一样战斗——胜者永享荣光,负者虽败犹荣。

 3 ) 皇族同室操戈,百姓生灵涂炭的一战

2022.06.14

相比起二战的正邪分明,一战的双方没有一边是正义的。正如电影里英国皇家飞行员罗伊·布朗上尉说的“整场战争其实是一场家庭纠纷,这个家庭掌握在贵族手中,俄国、英国、德国皇室,法国、比利时、德国相互之间不是兄弟,就是谁的侄子、叔叔,总之不分界限,我们就为了这分不清的界限生死相搏,但我们又总能找到些愚蠢的借口。

一战唯一的亮点是双方飞行员之间如同绅士般的空战。而红男爵弗曼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击落敌机80架,被敌我双方都尊崇为王牌中的王牌。其个人魅力令人钦佩。

一战的飞机主要材料是木料和帆布,大概只有发动机和武器是金属的。英国皇家飞行员罗伊·布朗上尉的飞机被击落负伤,腿上被插了一根木棍子,不过无大碍。击落布朗的德国空军冯·里希特霍芬少尉对前来抢救伤员的女护士产生了好感。少尉的一条围巾被用来给伤员大腿止血,就顺理成章的成了俩人再次相遇的纽带。

布朗对里希特霍芬的评价很高“他是个非常优秀的飞行员,也是个无耻的混蛋”,能够从敌人那里得到这样毁誉参半的评价已经是很不错了,也引起了女护士对他的关注。

里希特霍芬因击落英国兰诺·霍克少校的飞机获普鲁士最高荣誉蓝马克斯勋章,并被任命为第11飞行中队指挥官,他对新人的要求是“我们的任务是击落敌机,不是飞行员,所以不准对着坠落的飞机射击,我们是运动员,不是屠夫。在这些德国贵族看来,驾驶飞机打仗就像运动会上运动员比赛。

里希特霍芬中尉来医院看望死去的战友,再次邂逅女护士,得知她叫克特·奥斯特多尔夫,“你很漂亮,我希望能和你再次相见,能看见你戴着我的围巾”。奥斯特多尔夫没给他面子,取来围巾还给了他,直言里希特霍芬对杀人的冷漠让她不寒而栗,不想再见到他。一语中的,里希特霍芬确实把空中猎杀当场竞技运动了。

冯·霍普纳尔将军带来了里希特霍芬弟弟洛塔,他们要制造一个里希特霍芬兄弟同飞的噱头来鼓舞士气。里希特霍芬告知弟弟的却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逃跑不丢人,优秀的飞行员知进退,明智和怯懦只有一线之隔。洛塔因为追杀迫降的受伤飞机而被哥哥训斥,弟兄俩发生激烈的争吵。里希特霍芬坚持“战争也可以带着礼节进行”。

里希特霍芬和布朗上尉的飞机都被击中迫降在一个地方,再次见面布朗上尉给里希特霍芬透漏了一个好消息,那个叫克特的女护士,其实是喜欢他的,这让里希特霍芬心里重新燃起了希望。归途发现了密友斯腾伯格的尸体和飞机残骸,里希特霍芬痛不欲生。

里希特霍芬受伤住院,期间他和克特的关系有所缓和。前方战场连连吃瘪让里希特霍芬恼火,狠狠的训斥了多林上尉。克特奉命随里希特霍芬转移,俩人有了朝夕相处的机会,随着对彼此的了解加深,感情上也慢慢的开始接纳对方,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里希特霍芬男爵邀请克特小姐共进晚餐,克特小姐欣然应允。富丽堂皇的大酒店,社会名流会聚,让克特耳目一新。看了男爵正在写的书,两人又一起分享了读书的快乐,让克特转变了对男爵的看法,她主动提出了跳舞,让男爵受宠若惊。

面对突然到来的幸福,男爵又开始胡言乱语“多亏头上有了个洞,这样我现在才能和你坐在一起。”一句戏言让克特脸色沉了下来。她把男爵领到医院,面对到处残肢断臂随时可能死亡的伤兵,克特悲愤的说“头上有个洞并不美好,你还活着是你走运,你的出身让你有这些人没有的优势,他们没有选择,这不是游戏,人类从未这么残忍恐怖”。第一次目睹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痛苦和绝路,男爵震惊了。

敌机夜袭,愤怒的里希特霍芬带伤飞上天杀入敌阵,一身是血的降落后要求抬到克特那里,见到克特第一句话是“你漂亮极了“。了解他的战友韦尔纳·沃纳都感觉他走火入魔了。

里希特霍芬不再被安排飞上天,德国皇帝任命他指挥整个德国空军,恰逢他的书也出版了,克特感觉到从来未有过的放松,一块石头落了地。两人饮酒跳舞庆祝。

面对越来越残酷的战争,里希特霍芬面见皇帝陛下劝降,以免更多的士兵和百姓生灵涂炭,遭受更大的痛苦和死亡。皇帝龙颜大怒,惩罚里希特霍芬重新开飞机上天。现在德国的形势更加严峻,和协约国的飞机比例是1比4,数量上一点优势都没有,也就意味着德国一点胜算机会都没有。战争很大程度拼的是资源和实力。看到里希特霍芬和飞行员们义无反顾的奔向这毫无希望战场,一种凄凉的悲壮感油然而生。

里希特霍芬最终在协约国境内被击毙、协约国按照最高军人荣耀为其举行了葬礼。克特通过布朗上尉的帮助才得以来到协约国领地内里希特霍芬的坟墓前,亲口告诉他“我爱你”。

 4 ) 太太太好莱坞了

德国电影,要么纠结如《柏林苍穹下》,要么冷硬如《别人的生活》,小品文《诱惑假期》,也缱绻了一层尼采式的质问。
可惜战争片要持续《帝国毁灭》或《斯大林格勒》的路子,似乎他们自己觉得太严肃了些。

《红男爵》是个很讨巧的视点。这位传奇空战英豪赢得了队友和敌手的无尚尊敬,不用担心“美化恶魔”这样的指摘。

叙事充分好莱坞化。开头里希特霍芬家三兄弟在狩猎,然后被1906年的飞机吸引,老大曼弗雷德未来的红男爵纵马驰骋,振臂呈飞翔状,似乎是个人版的《珍珠港》……

十年后,里希特霍芬家老大和队友如女武神一般,玩着技巧低空驾机向战死在敌区的队友棺材上投掷花束,这个桥段怎么看怎么像“非洲之星”马尔赛尤给元帅们表演,用机鼻子挑起杆子上的手绢……

邂逅战地护士。这个总要说一句,红男爵的演员Matthias真有本事,能把所有对手戏的女演员都变成小妈,他那张过分清秀的脸哪……

不知道是否是刻意改动,在二战时做到空军元帅的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本是曼弗雷德的表弟,影片里成了胞弟……

为了避嫌,红男爵身后没有给未来德国空军的大当家戈林一丁点镜头。后者作为里希特霍芬中队最后一任队长,自己也曾有过在西线击落二十二架英法飞机的战绩。

为了讨好盟军观众,这部德国产英雄传记片全部用英语对白,德语是配音。

 5 ) 红男爵——绅士的战争

  红男爵——弗曼雷德.冯.里希特霍芬,一战时期击落敌机80架,被敌我双方都尊崇为王牌中的王牌。自从知道的他的赫赫大名之后,每次看见那架全身红色的老式战斗机,都肃然起敬一番。而当我发现有一部关于他的电影以后,自然怀着极大的兴趣看了一看。虽然个人认为比起二战的正邪分明,一战的彼此双方没有一边是好人,正如电影中说的那样,一战不过是几个相互之间通婚无数次,甚至有近亲繁衍的嫌疑欧洲皇室的亲戚们之间为了彼此的利益而拿着无数的生命作赌注去豪赌而已。但是在那由如同绞肉机一般的机枪统治的战壕站和双方都心安理得地进行的卑鄙的化学战组成的,唯一的亮点还是那笨重异常的坦克的无聊却血腥的地面战场上,彼此的飞行员之间却进行着如同绅士一般的战争。而这个红男爵,我不想去评论他是属于正义的一方,还是邪恶的一方,但是其个人魅力却是让人钦佩。

  战争这个词总是给人两个极端的感觉,一种是那真实的战场上的血腥和残忍的一面,惨绝人寰,血肉横飞,同类之间彼此杀戮,文明在刀剑和炮火之中灰飞烟灭;另一种则是英雄们那光辉和不朽的传说,在铁与血的映衬之下更加具有震撼性,光芒四射,让人眩晕,甚至有些憧憬那片血海尸山。这就如同红男爵的国家德国一般,人们既能对他的盖世太保,种族屠杀,集中营表示极大的愤慨和唾弃,也会因为德国人有古德立安、隆美尔这样的天马行空的将军,有豹式坦克、斯图亚特攻击机这样的艺术品般的武器,有魏特曼(一次战斗击毁盟军25辆坦克)、哈特曼(击落敌机352架)这样的传奇士兵而感到惊叹和佩服。而那些真正传奇的军人总是毁誉参半,比如巴顿,比如隆美尔,比如拿破仑...这是因为战争这个充满了死亡和刺激的地方将人性体现到了极致,丑陋的和光辉的交相呼应。就如同一战的上空,起初飞机只是用来侦察,而且结合到当时的阶级制度尚存以及飞行员的高要求,往往驾驶飞机的都是一些出身很高的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彼此见面的时候甚至相互敬礼致意。直到某个人终于忍不住使用了武器,不过貌似最早的空战武器不是机枪,也不是手枪,而是如同砖头和抓钩一般的冷武器。慢慢地,有人发现自己可以边开飞机,边拿手枪射击,后来又有人把机枪绑到了飞机上,最后飞机终于有了战斗机这个分类。而战斗机飞行员则代替被机枪扫射得满身抢眼的骑兵,成了荣耀和传说的象征。蔚蓝而无垠的天空中,彼此以复杂而眩目的技巧生死以搏,刺激和浪漫得一蹋糊涂。而且风险也不大,有很多飞行员被击落以后还能安然逃生,然后继续飞行。后来的二战的英伦空战中,英国空军飞行员就是凭借本土作战的优势和美国强大的工业制造力,在逆境中取得了胜利。反观可怜的德国空军飞行员,一旦被击落就是有去无回,想回也要等到战争结束了以后...这可要比在地面战场上冒着机枪和大炮冲锋,还要闯过地雷阵和铁丝网,最后进行一场白刃战的普通士兵安全多了。当然不得不说,飞行员的技术优势是无可比拟的。正因为如此,这群空中的高贵的骑士们总是更容易成为人们的英雄,而他们彼此之间也如同绅士一般保持着相互之间的礼仪和尊重。正如同电影《红男爵》中的描写的那样,飞行员之间总是惺惺相惜,甚至有时候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能建立起很深的友谊。据说朝鲜当时战场中美双飞的飞行员几十年后再相会,虽然彼此都早已成为了各自国家的空军的统帅级别的人物,但是还能相谈甚欢。这就是彼此以勇气和智慧为底牌,以生命为赌注,彼此互搏之后的惺惺相惜。甚至可以说是在双方杀得血肉横飞的时候,彼此之间的思想也随着血液相互融合。这点不仅仅是战斗机飞行员,很多军人都是如此。彼此在冷战的铁幕相隔之下,苏军的象征朱可夫和盟军的象征艾森豪威尔之间就彼此惺惺相惜。而当巴以和谈的时候,看着双方领导人之间的握手,你怎么能想到,其中一双手的主人是最激进的抵抗者,而另一个人则是最坚定的镇压者。也许只有经历了那生死时刻,真正的人才会懂得生命真正的含义,也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绅士。

  一直不太喜欢现代战争,感觉缺乏了那种原始的血性和艺术。是的,当你看到铁甲巨舰彼此轰鸣着对射的时候,当你看到骑士们呐喊着冲锋的时候,当你看到坦克如同洪流一般对撞的时候,当你看到战斗机在空中以极大的技巧缠斗的时候,你都会觉得这些画面如同难以言喻的艺术品一般,让你热血沸腾。而那些战争指挥家们在生死一刻的勇气和智慧的迸发,也被人们视为艺术一般传颂至今。但是,当看到美国人拿着金钱堆砌的先进武器砸向毫无还手之力的弱国以及这些弱国的某些人则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袭击着平民作为抵抗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战争只能反应了其最消极的一面,而且最积极的一面却荡然无存。绅士们已经不在了,只有一群恐怖分子在对抗着世界上最大的恐怖制造者。当你某一天用一颗精确制导导弹炸死一群几千公里外的人们的时候,当你拿着一把AK47扫射毫无反抗的民众的时候,你有的只是残忍和血腥,而荣誉和伟大则早已荡然无存...再见了,绅士的战争...

 6 ) 重金求换一个没看过这部电影的大脑

想了想,全片符合历史的应该有两点:首先,确实有个飞行员叫里希特霍芬;第二,他确实在一战为德二服务。

汤上的姐妹做的meme 我:好骂

如果拍成架空我应该只会辱骂导演你不懂感情又不懂飞行员那拍个几把空战电影,但这东西出现在历史传记的分区里,那我就非常真情实感地渴望扬了马勒舍的骨灰。 历史上的洛塔、里希特霍芬家次子、曼弗雷德的弟弟、11中队队长和后来的第一联队队副,Lothar-Siegfrie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大概是怎么个样子呢: 重度兄控,把我哥说的都对挂在嘴边;恋家缅因,行军时抱着姐姐的信读得太入迷以至于被暴雨泼成落汤鸡;飞行天才,第二次任务就首开记录;绝佳队友,因为性格太小太阳所以一来就和大家打成一片,成为沃尔夫等人的指定哭诉谈心emo对象;恪守原则,在战友们议论纷纷的时候坚持善待战俘。 …嗯,电影里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截然相反。 天知道我简直被电影里这个同名角色气得发笑。里希特霍芬家的两个孩子在他们的妈妈看来亲密默契到“分享同一颗心脏与同一个灵魂”,导演为了所谓的戏剧效果把洛塔塑造成被惯坏了的愚蠢小少爷,全然不顾他是开战伊始就上战场的龙骑兵,20岁生日在炮火连天里度过,后来跟着哥哥转入陆航团,一边做观察员一边考飞行执照,早在1917年去11中队报到前就已经见了不知多少生与死。 ——这样子的洛塔依旧是心怀善意与尊重的洛塔。乌德特在自传里回忆,洛塔坚持不让大家监视被俘的英国飞行员。于是对方投桃报李,哪怕守备松弛也没有逃跑。 鞭尸落败对手的情节彻底毁了这部本就垃圾的片子,只能说明马勒舍根本不愿了解这个角色本身,对飞行员更是一窍不通。

噢顺便洛塔其实有185+,全队海拔之最的棕虎斑缅因大猫猫,曼弗雷德才是不到170的小矮子,圆眼宽脸金渐层,洛塔能把他哥按在胸口一通rua。

而弗斯只有20岁,是小天才也是风流爱玩的小公子哥,电影里看起来没有四十也有三十九。他不是曼弗雷德的下属,他们都是波尔克带出来的ace,算同门师兄弟,弗斯一直单独带队,从未和洛塔共事过。沃尔夫是11中队的土著,比曼弗雷德来的还早,他是洛塔最好的朋友。沃尔夫战死的时候洛塔还在养病,听到消息一言不发,在窗前枯坐一夜直到天亮。后来洛塔用“沃尔夫-曼弗雷德”为自己的孩子命名。——电影角色做了什么?在沃尔夫死后戴着蓝马找哥哥炫耀。可见真没有泉下有知这回事,不然轮不到洛塔,曼弗雷德和沃尔夫先把导演半夜套麻袋痛打一顿。

全片充斥着导演的高高在上的想当然价值观,馊不可闻。出现的有名有姓的角色全被捏成了妈不认的工具人,类比国内大概就是xx三国那一类的电子废料,手贱误点进去看两秒就要捂着眼睛惨叫逃离,然后用余生艰难调理猝不及防被qj的无辜大脑。

呕。

 短评

琳娜·海蒂好美

9分钟前
  • --
  • 较差

没《空战英豪》好看。

13分钟前
  • 黄晶
  • 还行

3.6 一战

16分钟前
  • 石中剑
  • 推荐

桀骜不驯,倜傥不羁,令人恐惧的“红男爵”。小马哥柔婉动人,笑靥如花,堪称倾城美人!男版“美人”和“瑟曦”谈恋爱简直了……彼时的Volker Bruch非常嫩。为什么偏要一大班德国演员几乎全程说英语??!大段的英语对白看得非常不舒服。影片剪辑怪异,本该是最动人心魄的空战场面寥寥掠过。

19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神话一样的英雄

22分钟前
  • 徐徐
  • 力荐

比起凡尔登绞肉机和索姆河的战壕,一战期间的空军还保留着一点旧时代骑士的味道,崇尚英雄,迷恋技术,追求理想,而非后来逐步沦为纯粹的杀人武器,从这个角度叫,红男爵当之无愧。

24分钟前
  • 深溪虎
  • 还行

德国片居然一点德味都没有,可惜了美丽的画面和Lena

27分钟前
  • 2-C
  • 还行

"你击中了她""为什么这么说""过去的几个星期她一直在骂你"

28分钟前
  • 推荐

酒窝红唇金色卷发美男+服装搭配~一战欧洲战场纯粹是亲戚阋墙,打来打去都是拐弯亲戚自己打自己。崇敬英雄、是敌人也是朋友、惺惺相惜却不得不拼个你死我活——滑翔战机和孩子玩具差不多,男人还真是无聊!“打飞机”在他看来只是体育竞赛,老式贵族思维:战争仍需礼节。餐桌上的小火车还真><

29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女主太老了,战争场面一般,最大的吸引力还是matthias,虽然有点奶油,但还算是英气十足的。这样的历史片总是让人心情沉重的,看到影片中以为只是龙套的煽情的角色真的在历史上存在过,经历过那些很残酷的日子,还是很难接受。和平好啊还是!

33分钟前
  • Esther GDB
  • 推荐

男主演们略显稚嫩,青涩;战争场面比重不够,侧重说教;我们的红男爵没有以处男之身死去!!!!!

36分钟前
  • 穆先生.troj
  • 推荐

eMule:Lena Headey在“The Sarah Connor Chronicles”中演的是“Sarah Connor”;Til Schweiger也看过多次。Manfre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自传下载:http://ia341224.us.archive.org/2/items/DerRoteKampfflieger/RichthofenManfredFreiherrVon-DerRoteKampfflieger1917203S..pdf

39分钟前
  • Dasha
  • 力荐

默……主角和配角们的美丽程度太深得我心,简直是超出想象的集体杀伤性俊美阵容,秒得我七荤八素。以至于持续拼命截图,略过了好多剧情……咳咳

43分钟前
  • 弥呀
  • 推荐

帅~

47分钟前
  • ling
  • 推荐

德国银就是就是不罗曼蒂克么 米国人的话 哎 没有床戏真是太遗憾了 连吻戏都米有 - -

50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推荐

感动的是因为故事的真实。一代枭雄啊。PS:为什么不说德语,非要用撇脚的英语。人物塑造的都很潦草

52分钟前
  • 大魔王
  • 还行

如果这是一部个人传记电影的话我实在不能给高分,难道红男爵名留历史的原因是因为泡妞吗?身为德国空战王牌的传记电影里面的空战场景少得简直可怜,每个主要角色的死亡之战全都没拍,省经费到这种地步了?全篇都是追妹子追妹子,一直追到阵亡为止。看完全篇红男爵空战厉不厉害不知道,追妹子倒挺厉害。

57分钟前
  • 待丁大不至
  • 还行

我的年度电影!!!!!!

1小时前
  • Irgendwann
  • 力荐

为什么这里面的男人一个比一个白,男主比女主美丽!ps干嘛不说德语!

1小时前
  • 乐天
  • 推荐

4-。空中马戏团,打飞机电影。片尾史实。爱情磨叽,护士难看。OST好。ps,这片看的真费周折啊!为什么不直接说德语啊!

1小时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